鍾春燕的心中有一副藍圖,要讓公司成長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她正在一步步實現這個夢想。

吳發輝

節能減排新技術

吳發輝老師發明創新了兩項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專利技術,對我國節能減排大業中的“原創性”高科技、高附加值利用各種固體、液體廢棄物新技術的開發,對社會創造的環保和經濟效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無可估量的貢獻。

該成果2007年已被河北省發改委立項審批,並在石家莊由某政府組織在建!2008年又分別被大連高科園區和瓦房店市審批立項,大連市發改審批並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

工作與生活在艱苦環境中磨練的中國當代發明家吳發輝,普通而又樸實。

當國家發明協會2007年通知其申報《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第二卷,收詞範圍為1992年至2006年底)時,他不願參編,以為要收費,卻怕交不起。後來在國家發明協會多次耐心的做工作後,並說明隻收一點工本費後,他才上報相關材料,經國家有關部門審定,最終被確認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突出貢獻的發明家、專利發明人,並授於:中國當代發明家榮譽證書。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環境科學學會,都一直要求他參加有中央與國家領導參與的一係列創新科技大會,他大都因為費用之苦,被拒絕參加了。

2008年12月13日經過民主推薦、專家評審和部門審定: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環境科學學會在上海召開的慶祝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發明家吳發輝缺席獲獎,周生賢部長到會報告、頒發獎勵證書。

2008年的6月,和12月,全國新型建築材料科技推廣中心特邀發明家吳發輝,為國家級行業指導專家,參會並主持會議。

他的兩項發明專利技術研究成果,大幅度領先於世界水平,是一項原創性的全新原理與全新結構的技術。

這兩項成果的開發,將會在中國建立起一個綠色生態環保產業全新的技術體係。

這兩項完全原創性,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技術一旦全麵開發成功,將會為中國16個行業產業的傳統技術體係和生產方式帶來巨大的技術的革新、方式的轉變和產品的升級換代。

這兩項成果的開發,會使中國原生態資源大麵積的得以保護,廢棄資源幾乎全部轉化為寶貴的、可直接利用的二次資源,可謂是點廢成金,點灰成金,點渣成金,兩項技術的核心關鍵問題已然全麵解決。

綠色環保產業

全國每年要耗用黏土資源13億立方米,按平均挖土深3米折算,相當於每年毀田約70萬畝。

而現代建築的潮流,是向著節能、環保、綠色、時尚的方向發展的,黏土磚退出市場勢在必行。

為什麼?自1999年以來,全國黏土磚禁而不止呢?

另外還有:

為什麼?全國每年汙水排放近千億噸,卻由於被動治理不力,直流大海、河流、湖泊呢?

為什麼?全國每年固體廢渣排放10多億噸、累積堆存60多億噸不能實現科學利用呢?

為什麼?全國麵對每年高能耗、高排放、高汙染局麵,節能減排效率如此令人吃驚的低下呢?

為什麼?全國每年高額大量的建築工程既不能耐磨、又不能耐久,壽命減半或三分之一呢?

不要問了!——因為就是提出一萬個“為什麼”?也隻有一個回答!

那就是——節能減排大業中的重大發明專利成果大項目沒有有效地抓起來!

這就是對節能減排大思維、大觀念——決定大智謀、大科技的嚴重考驗!

正因這樣,也一直影響著全國人民的信心,這是最應該宣傳和澄清的基本視野、思維和觀念。

“以用代治”

以用代治——是綠色生態環保理念提升的力量、技術進步的力量,應該一直成為中國節能減排的根本性的推動力量,這是最應該汲取和發揚的寶貴經驗。

以用代治、而不是為治而治的循環經濟理念應是永續發動機!

重要的是,一個開放的中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大思維、大科技、大項目,就是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跳出局部想整體,咬定節能減排、項目發展不動搖。

城鄉建設工程和產品生產領域全麵推行重大發明專利成果項目的旗幟高高飄揚之日,就是中國登上以用代治、綠色環保的新台階之時。

“活化廢渣納米複合粉”技術項目與產品,以用代治、節能減排、引領潮流,曆史性的成為中國節能減排的大項目、大思維、大格局、大環保、確保綠色經濟的大發展的永續發動機。

“活化廢渣納米複合粉”技術項目與產品有決心、有能力擎起這麵旗幟!

從結構上實現變廢為寶的、清潔生產的高度,打好以用代治的硬仗,在世界節能減排史上,留下中國人的精彩畫卷。隻有“大”思維,才能帶來大智謀、大科技、大發展,最終要落實到大項目上。

永續發展的發動機

無論哪個城市,有“活化廢渣納米複合粉”技術項目與產品的實施,廢可不廢、汙染物都是資源!

節能減排科技發展是硬道理,節能減排科技發展是永恒主題。

發明與創造力不隻是某種單一的智能,而是多種心理成分,多元化科技知識,和各行業的科技與物資資源的有機構成的統一體。

人們完成創造性活動一般都是各種智能和個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結果,既需要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集中的注意力,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

也需要進取心,自信心,好奇心,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誌、性格以及正確的動機。

“三大板塊”

專利項目核心技術的三大板塊是——傳統水泥的技術創新與突破!是水泥廠、混凝土、免燒磚的巨大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1,磨機尾部直接摻用10~55%的粉煤灰生產水泥。

2,在混凝土中高摻量粉煤灰10~35%,仍然生產C 30、C40、C50混凝土。

3,在免燒磚中摻粉煤灰40~55%,不用化學產品外加劑、免燒、免蒸,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達到30~50%的水平。

全國範圍的所有工、礦、化工等企業所排放的各種廢渣、廢液,都不再要被動去處理,而是作為資源,高附加值,高科技技術手段,積極利用。

石破天驚

在2004年的北京《國際論壇》擂台賽上,各方麵都以技壓群雄的優勢,得到充分展示!

《國際論壇》擂台賽上,中國杏花村粉煤灰與水泥發明人吳發輝以氣壯山河的精神狀態,以超前與領先的創新觀念與理念,以10多年來鐵一般的實驗數據和在全國各地的應用實踐經驗,,破解了當前人們還正在熱衷和習慣於的傳統粉煤灰、水泥與混凝土、免燒磚應用技術誤區,打破了在技術誤區裏仍沒有來得及作新的思考的沉靜狀態。

他的發言簡直就是石破天驚,讓人耳目一新!

凡參會的人們無不感到:等待、期待已久的節能減排的技術成果,就在眼前,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發明人吳發輝的一個小時的發言,幾乎是一氣嗬成,會場上500多位參會人員,其中大多為國家級院、所研究人員、專家、教授、企業家,都是來自國內的外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經理,他講話一開始,會場就鴉雀無聲,好象都是在屏住呼吸傾聽,更沒有人走動。

發明人吳發輝講完後,許多人放棄了下麵的技術報告,簇擁著他擠出場外,請到大會場的附近落座,進一步細致溝通。有的當場打電話訂機票,請他到廠裏去談合作。

同行專家認為——這是大有推廣前途與前景看好的好技術,是引領粉煤灰、水泥與混凝土、免燒磚等中國建築建材行業利廢節能技術措施力度最大、影響力最大的重大創新成果。

發明人吳發輝的創新成果,將為中國的傳統水泥與混凝土、免燒磚的“升級換代、後來居上”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節約資源、能源和電力消耗的新路徑。這是一個無可估價的重大科學發現與發明成果!

節能減排發明家

中國的民間自由人做發明家,經濟情況一般大都是拮據的,所以他自稱為“科技窮漢”!

中國的科研成果開發一直都是很艱難的,尤其是重大的發明研究成果,而他的探索開發,由於貧困的原因,更是難上加難!

中國科技成果開發的中介機構雖然已經很多,但中介的成功率卻極低,絕大多數的中介機構都要事先收取一定的費用,一般都達數千元或,後續的多種名目的費用更是多,並且這其中又太多打著中介旗號騙錢斂財的“中介騙子”,這些對於象他這樣的“科技窮漢”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雖然各種投資洽談會,各種展覽、展示會也很多,但都因為較高的收費而使他無法參加。就是因需要而奔走的交通費用,他都已經難以支付,這使他失去了很多的機會,特別是失去一些國家級的重大投資展示機會,換言之,就是有用費出席了展會,而他的成果因缺乏必要的包裝,在五光十色的展覽、展示中,也難以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項目。

中國有專家評論說,由於中國創新機製不完善,中國很多大發明家,他們的重大研究成果成了一塊難以被人識得的何氏之璧。

何氏璧是中國古代最珍貴的一塊寶玉,是一國之寶。

當初找到這塊寶玉的人──何氏,深知這塊寶玉價值,但由於當時這塊寶玉被一層外皮包裹著,無人能夠識別。

他曾幾次將這塊寶玉獻給當時的君王,但因無人能識,使他蒙受了欺君之罪,遭到了身體摧殘的處罰。

他堅持不懈又將此玉獻給了後代君王,君王令人剖開後,果真是一塊絕國之玉。

這塊玉被琢成了一塊寶玉,稱為何氏之璧,成了一國之寶。

中國節能減排當代發明家吳發輝,他也一直並正在演繹著類似這般“何氏之璧”的故事。

他的多項重大發明成果還沒有為他自己,更沒有為社會發揮作用,他的“何氏之玉”還沒有變成“何氏之璧”,變成國家之寶、民族之寶,還沒有為社會為民族發出光彩,他的生命還沒體現出應有的價值,他的使命感、他的責任感驅使著他頑強生存下去決心。

由於筆者對他本人和他的技術成果的了解,以及他為人做事的淳樸、對人的坦誠和對中國環保節能減排事業的執著追求與無私奉獻,使他動人的事跡牽動著我們的心,同時我們也堅信他的經曆、他的成就也會感動更多的讀者。

他一次又一次的將他研究成果推向社會,尋找開發的機會,但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欺騙。

社會上一些自由創業人,或中小企業負責人,開始總是熱情地請他去解決技術難,答應先付多少專利技術入門費,後付多少轉讓費,然後再分期支付多少多少,也正正規規簽好協議,有的還正兒八經地請律師和公證處辦妥整套法律手續,可是,最後的結果一般都大失所望!他隻好一聲不吭,啞吧吃黃連,有苦無處訴!十多年來,一百多份協議,一百多家實施或部分實施轉讓單位,如果都能守信用,發明家已是千萬富裕之家了。

多年來,他經常都是應全國25個省、市,某些尚缺技術支撐而難以生存的單位之特邀,前去技術服務與轉讓,可是,所到之處,一般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所創新技術體係,特別是一些核心技術,始終都是難以得到有效的深入開發與係統實施!經濟回報更是寥寥無幾!

貧困越來越加重他生存的艱難,也越來越嚴重地侵害他的心靈,時間在一天天的磨蝕他的寶貴年華,疾病又常常在摧毀著他的健康,在威脅著他的生命。

他雖已是過了退休年齡的人了,但仍沒有自己的住房。他有超級專家的能力與貢獻,卻沒有專家的身份與待遇,他與他的妻子都因年齡與健康狀況,已經很難再找到職業來維係生存。

早些時候,有子女、親屬、朋友等給他們一些接濟,後來變成向他們借貸,再後來變成向他們乞討。他已經變成了一個乞丐發明家、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乞丐發明家,一個拿著金碗在討飯吃的乞丐發明家。

但這一切,都沒有放慢他前進的步伐,反而更激發了他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