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對玉米研究到了癡迷的程度,天天都在與時間賽跑。為了延長玉米育種事業的生命周期,一年當兩年用,從1977年開始,他每年的夏季都在山東育種,每年的冬季再到海南育種,至今已不間斷地在海南呆了28個冬天,也在海南度過了28個春節。

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天涯海角,為了事業,連續在外度過28個春節,在中國,隻有李登海一人能做到。

李登海是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每每說到春節時不能膝下盡孝、妻兒不能團聚,就黯然神傷。但為了中國的玉米事業,他以前是以後依然會衝出親情的包圍,毫不遲疑地奔向海南。隻是到了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李登海才會真情流露。他率領遠離家鄉的育種人,麵向北方,高舉酒杯,高唱著《三百六十五裏路》,祝福親人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祝福家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現在的李登海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保持著農民的本色和科學家的勤奮。隻要是不出席較為隆重的場合,他都是一身工裝,一雙黃膠鞋,風來雨去,頂著烈日,拱在玉米地裏,專心搞育種。每天早上五、六點鍾,李登海都會去玉米地裏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忙碌一天後,晚上22時多鍾,打著手電再到玉米地裏轉一圈,聽聽玉米說話,聽聽玉米唱歌。應該說,這是李登海一天裏心情最愉快的時候,因為玉米的歡笑,他的心也在歡笑。

1992年“山東省220萬畝噸糧田科技開發”獲國家星火二等獎。

1999年“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2號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年“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李官奇

李官奇,62歲,河南滑縣人,農民企業家。因自主研製出改性大豆蛋白質纖維而揚名海內外。2006年度感動中原十大人物獲得者。現任滑縣華康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上海沅秀大豆纖維實業公司董事長,中國專利保護協會常任理事。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領獎台上,第一次走上了一位農民,他就是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桑寨村農民李官奇,憑借“利用大豆餅粕生產大豆蛋白質纖維”技術,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個農民搞科研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此次的采訪對象為記者留下了一抹頗為濃密的傳奇色彩。在李官奇寬大的辦公室,眼前的這個精神矍鑠,憨厚樸實的老人為記者講述了他的創業故事。

聰明勤奮,科技能人叫響四鄰

李官奇出生於河南省滑縣桑寨村。小時候的李官奇就喜歡擺弄各種電子、機械零件,鄰居們有誰的收音機壞了就拿給他修。1975年,他開始做一些小本生意掙了不少錢。

1978年以後,聰明又肯鑽研的李官奇走上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他“鼓搗”出了新型麵粉機械,並在全國承接了近400個麵粉廠的設備製造安裝工程;接著又設計出一種榨油機械,也獲得了很大成功;後來,他又把目光瞄準菜籽脫毒技術,經過一年的研發,不但獲得巨大商業利益,還獲得了全國第四屆發明展覽會的銀獎。

經過這三次技術創新,李官奇初嚐科技甘甜成果。在那個“萬元戶”都很少的年代,他的個人資產達到幾百萬元,率先配備了小汽車、“大哥大”。不但如此,他的設備加工廠吸引了四鄰八鄉幾百人來學技術,李官奇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能人”。

一篇文章讓他執著十年

1991年,正在尋求事業突破的李官奇無意中在一本國外刊物《化學文稿》中看到一篇文章,說豆粕裏的大豆蛋白可以紡絲。這篇文章一下子打開了李官奇的思路。當時,國內“蠶繭大戰”正酣,一噸桑蠶絲的價格能賣到十六七萬元。李官奇想,如果大豆纖維紡絲技術研製成功,一定會有很廣闊的市場,他越想越激動,最後終於決定投身這一事業。

當時李官奇正值四十多歲壯年時期,他把300多萬財產全部投進這個項目,一頭撲進實驗場開始了大豆蛋白纖維的研製。

十年磨一劍,但是李官奇萬萬沒想到,他這一劍真的磨了10年。“當時想,前幾個技術都搞了不到1年,搞這個大豆纖維最多3年,怎麼也拿下來了,沒想到這小細絲比大設備還難。”李官奇現在說起來,還是又自豪又心酸。

在那段日子,為了排除外界幹擾,李官奇把2.8萬元買的“大哥大”關機,把固定電話線拔掉,埋頭看書,思考,做實驗。由於進度遲緩反複,李官奇家的經濟幾乎到了破產的邊緣,在1996年至1997年最困難的時候,家裏連吃麵都得到麵粉廠去借。一貫支持他的家人都為他擔心,勸他放棄大豆蛋白纖維項目。

但李官奇比常人更執著。他更加勤奮了,到離家50公裏外的濮陽搞試驗,一年到頭難得回家一次。那些日子裏,他的四周是成捆成捆的書報雜誌,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外文的。李官奇找到當地中學的英文老師幫他翻譯。那些年他買書的費用就在20萬元以上。李官奇以超人的毅力自學了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試劑化學、分析化學和纖維工藝學等學科。

這十年裏,他每天麵壁讀書,茶飯不思,體重從126斤減到了96斤。十年裏,他四處融資,先後投進去3800多萬元,折騰得家徒四壁。

“這十年裏,你就真的沒想過放棄嗎?”記者問他。

“我這個人,就是有股拗勁兒。年頭越長越覺得這個實驗要搞到底,扔了一是可惜,二是丟不起這個人。”說到“拗”,李官奇仍然像個普通農民一樣憨厚地笑著,然而正是這股“拗勁兒”讓他把大豆織成了布,讓他成為第一個登上國家最高領獎台的農民。

引領紡織業的一場深刻變革

10年間,李官奇試驗了800多次,每四五天就試一次。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來的樣品,有的強度不夠,有的上色不好,有的不耐水,問題很多。睡覺的有時候突然來了靈感,忽地就坐起來了,趕緊記下,改進工藝,直到研製成功。

“農民搞科研,太難了!不像高校、研究所,他們有經費,但也正因為這一點,他們把技術轉換為生產力的壓力和動力也沒我大。我不行,我是個農民,必須盡快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要不我的投資從哪裏收回來?”李官奇頗為感慨的說。

在河南滑縣老店鄉李官奇的工廠裏,記者見到了這種用大豆製成的纖維和麵料。大豆纖維看上去和普通棉線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拉開卻見細絲彼此牽連成網,絲很亮,摸上去手感很滑。

工廠裏一排排機器整齊劃一,幾百號工人在辛勤的編織著麵料,和南方先進的服裝加工廠不無二致。

經專家鑒定,大豆纖維麵料比重輕,彈性高,光澤好,耐酸耐堿性高,吸濕性能超過棉花纖維和真絲,保暖性趕上羊絨。在2003年召開的第42屆國際人造纖維會議上,這種纖維得到一致肯定,被國際紡織界稱為繼滌綸、錦綸、氨綸、腈綸、丙綸、粘膠、維綸之後出現的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而且大豆纖維具有成本低、舒適、環保、可再生的特點,代表著全球纖維未來的發展方向,掀起了紡織業的“纖維變革”。

目前,李官奇在河南、江蘇、浙江的大豆纖維生產線已經達到年產1萬噸的規模,使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工業化生產紡織用大豆纖維的國家,李官奇的發明成為世界人造纖維史上第一個中國原創技術,改變了我國這樣一個化纖使用大國,化纖卻依靠大量進口的曆史。大豆纖維發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紡織業本身。

李官奇介紹說,我國每年需要2000萬噸紡織材料,其中棉花550萬噸,生產1噸棉花需要10畝棉田,大豆纖維代替棉花多用1噸,就可以節約10畝耕地。

我國大豆資源非常豐富,大豆纖維主要從榨過油的豆粕中提取,屬於廢物利用,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談到自己將來的打算,李官奇笑著說,自己能夠擁有國內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感到做為河南人也是非常的自豪,將來要為河南人創造更多的福利,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穿上河南人造的大豆纖維。

李官奇,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引領了紡織業的一場深刻變革。 鍾春燕

鍾春燕是一名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她推廣“將椰子水發酵製作的食用纖維及其生產方法”專利技術,使海南省誕生並崛起了椰果行業,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這項專利技術結束了在椰子產品加工過程中椰子水被廢棄的曆史,並解決了由此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她發明並申請的國家發明專利“細菌纖維素凝膠麵膜”,是國內椰果產業首次由食品領域向非食品領域滲透和轉移的產業化成功範例,對椰果產業進一步的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她所在的公司吸收大量從業人員包括下崗婦女,培養了大量行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椰果行業發展提供了支持。曾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省勞模、省首屆十大專利發明人等。

“我隻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作為海南椰果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鍾春燕,卻和五位員工一起,擠在一間辦公室裏。藍色隔板圍成的、不到2平方米的隔間裏,書桌上堆滿了文件,這裏就是鍾春燕工作的地方。

她是一個發明家,成功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公司年產值數千萬元。在許多人眼中,她應該是個成功者。鍾春燕卻認為自己很普通,如果非要說,“我是個科研工作者,將來也是”。

鍾春燕一貫認為,科研工作者為科學服務,而科學是為人民服務。秉承這樣的信念,她在工作崗位上,一再創造奇跡。她本人也獲得了社會的認同:2004年4月,她被授予海南省首屆“十大專利發明人”稱號;2004年5月,獲海南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2006年1月,被授予第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堅持,造就海南一個新產業

1994年,鍾春燕任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食品科學研究所,她的第一個研究課題就是椰子。當時,海南的椰子產業已經基本形成,椰殼用來做活性炭,椰衣用來做床墊,葉肉用來做各種食品,還有聞名全國的椰子汁。但大量最富營養的椰子水,卻在生產過程中白白浪費了。

椰子水極易受到細菌的汙染,在半個小時內就會變質變味。多少年來,這些廢棄的椰子水被倒在土壤、小溪、水塘裏,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汙染。為何不將它利用起來呢?鍾春燕萌發了一個想法:利用細菌發酵,進而創造出一種新型生物材料。

沒有科研經費,沒有儀器,沒有幫手,鍾春燕在這個空白的領域裏,艱難地摸索。“當時隻有一個信念——堅持!”回想起當年沒日沒夜的工作,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鍾春燕笑著說其實還不算什麼,最累的應該是心。無論她怎麼實驗,怎麼調整,產品就是無法達到理想狀態。而身為科研工作者,那種渴望得到結果的心態,一再地驅使她往前衝。

“真的是身心疲憊,那種焦慮的煎熬,到現在我還記得”。鍾春燕笑著說。堅持,這兩個簡單的字,讓她度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得到了豐厚的彙報。

經過將近兩年的不懈努力,鍾春燕成功發明了一種食用的椰子膳食纖維,即海南俗稱的“椰果”,並在2001年獲得了國家專利。如今,在鍾春燕的免費推廣下,海南共有80多家廠商生產椰果,作為原材料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並在飲料、果凍、罐頭、冰淇淋等產品中廣泛使用。海南的椰果產業迅速壯大,開始健康發展。

創新,成就企業向前邁進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公司已是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被評為海南農業龍頭企業。下一步該怎麼走?僅滿足於當個椰果行業的“老大”嗎?

與植物纖維比較,細菌纖維素具有純度高、結晶度高、抗撕拉能力強以及生物適應性好等優點,已成為當今生物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可以應用在醫學、美容領域。她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研製“椰果”麵膜。鍾春燕帶領她的員工,再一次投身到科研當中。

“這是我一生的驕傲!”她和她的團隊成功研製出以椰果為原料的細菌纖維素凝膠麵膜。憑借著這個產品,她獲得了第四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優秀獎,成為全國唯一3次獲此殊榮的女發明家。目前,椰果麵膜作為原材料,主要出口供應韓國、日本、台灣等地。但鍾春燕並不甘心於隻作為材料供應商,“隨著企業的發展,我會實現自己生產美容化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