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在這些遊記,均寫於貶謫永州以後,而永州之作更勝於柳州之作。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等即其典範。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騷賦也是柳文中具有特色的部分。柳宗元在政治鬥爭中失敗,長期貶謫,悲憤激情,有與屈原相通之處。《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辦山賦》、《吊屈原文》等篇。都是用《離騷》、《九章》的體式,或直接抒情,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
詩歌的數量較少,隻存140多首,都是貶謫以後所作。如《首春逢耕者》、《溪居》、《飲酒》等篇,思想內容與陶詩相近,語言也較為樸素。除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風格擅長的,律詩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是唐人七律中的名篇,《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嶺南江行》、《別舍弟宗一》諸篇,通過對南方奇異風物習俗的描繪,抒寫貶謫生活中的哀怨之情,在唐律中獨具一境界。絕句如《江雪》、《長沙驛前南樓感舊》、《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等篇,寫景抒情,或幽峭奇辟,或韻致悠揚,在唐人絕句中不可多得。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傑出的散文家、詩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無神論思想和進化的曆史觀,批判了“天人感應”和“聖人”創造曆史的謬說,在我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柳宗元的文學理論與韓愈的主張基本相同,但各有其特殊的貢獻。他提倡“文者以明道”,要求形式為內容服務,而這個“道”卻不專宗儒家一說,主張把百家之說“通而同之”。他強調發揮文學“輔時及物”的社會功能,鮮明地提出“文之用,辭令褒貶,異揚諷喻而已”。他特別重視作家的創作思想和社會實踐問題,認為“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明確指出那種“不知耕農之勤苦,物役之艱難”而“專弄文墨”的人,在文學上絕不會有什麼成就。此外,柳宗元對作家的寫作態度、繼承與創新、文學源流、藝術風格、寫作技巧、語言運用等問題,都有許多具體而深刻的見解。
柳宗元的散文創作以寓言、傳記、遊記和騷賦的成就最高。寓言在先秦諸子散文中隻是用作比喻的片斷,柳宗元把它發展成為更獨立、更完整、更形象的文學樣式,推上了中國文壇,並以短小精巧、尖銳潑辣的藝術手法,嘲諷了朝野上下形形色色的醜惡現象。他的傳記文大多取材於勞動人民,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聰明才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與熱烈的歌頌。許多不同職業的下層人民群眾的形象進入文學傳記,是柳宗元對後世的一大貢獻。他的山水遊記對自然美的刻畫精微,洞察幽深,達到了“漱滌萬物,牢籠百態”的美學高度,在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以自然境界之美映襯個人品德之美,對比官場醜惡現象等方麵,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山水名手,為中國的遊記散文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他的騷體文繼承了屈原的優秀傳統,憤世嫉俗,諷事喻理,構思巧妙,文辭優美,使這種久已沉淪於宮廷廟堂的文學樣式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年),晚唐成就最高的詩人。字義山,號玉豁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後移居鄭州滎陽。史稱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卷入“牛李黨爭”,隨著兩黨的得失而時起時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但這種苦難生活也成就了詩人,使得他在詩歌領域創造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峰。晚年的詩人朦朧地感到唐朝前途無望,思想逐漸崩潰。就是在這個時期,李商隱創作了大量意境朦朧的無題詩和詠史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輯於《李義山文集》。
《李義山文集》又稱《樊南文集》,主要收錄李商隱的詩歌。
李商隱的詩歌反映了晚唐時代人民生活極端貧困,政權內部矛盾重疊、危機四伏的現實情況,特別是對詩人自己身世的吟唱,表現出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悲憤。具體內容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麵:
記錄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揭露統治者驕奢昏聵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比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描寫了一幅農村凋敝淒涼的場景:“高田長槲櫪,下田長荊榛。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存者皆麵啼,無衣可迎賓。”在《隨師東》中則反映了討伐叛鎮李同捷的三年戰爭所造成的“幾竭中原”和“積骸成莽”的災難性後果。《龍池》和《驪山有感》諷刺了唐玄宗霸占兒媳的醜行,《馬嵬二首》、《華清宮》、《思賢頓》則批評唐玄宗寵信安祿山、李林甫,沉溺於聲色,不理朝政。
對自己淒涼身世的謳吟。比如在《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中,詩人借貴族少女早婚和貧家老女不能出嫁的對比,反映了寒士懷才不遇的哀怨;《無題》(“重帷深下莫愁堂”)和《深宮》兩首詩借濃香的桂葉比喻寒士們的卓著學識和才華,以菱枝、蘿蔭比喻他們的地位低下,缺乏提拔他們的上級官員,而以狂飆、風波比喻摧殘他們的黑暗勢力,深刻婉曲地宣泄了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憤懣。
愛情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這首詩描寫了一種為外力所阻隔而無法實現的愛情,但又是一種寧願為此承擔一切痛苦和犧牲的愛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詩人將那種割不斷的思戀,無法舍棄的追求,百折不撓的意誌,在絕望中燃燒的不熄的希望之火,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的一生都生活在政治的夾縫之間,當時牛李黨爭,給普通官員的政治生活帶來了極大的障礙。詩人也想報效祖國,但迫於政治壓力,有口不能說,隻能用他的詩歌曲折隱晦地表達出來。
李商隱詩歌最主要的藝術特色就是善於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達層次複遝的思想內容,這也使得他的一些作品難以讓人理解,《無題》就是這一類詩的代表。詩人把諷刺的內容與委婉清麗的形式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理想與對社會政治的看法。李商隱還善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描寫清新優美的詩作,並十分重視用典。在《楚宮》中,“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這句詩就采用屈原詩句的意思而自鑄偉辭。
李商隱以真實的愛情體驗為基礎,著力於情感心理的細膩刻畫和意境的精心創造。他所描寫的愛情,都是悲劇性的愛情,在與客觀現實環境的衝突中,在戀愛者之間的情感糾葛中,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貞品質、執著意誌和纏綿情思得到極為動人的表現。不但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過去時代對人性的壓迫和摧殘,也成為人類崇高美好情感的悲歌和頌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感傷淒惻而又深情綿邈的詩句,是李商隱愛情詩的最強音。它所表現的超然感官滿足、追求心靈契合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古代愛情詩的美學品位。它所特有的濃厚的悲劇情調,包蘊著深刻的社會與人生內涵。這種情調,與詩人在現實壓迫下理想抱負不得實現而又執著不舍的情形有某種相通或相似之處。但縱然如此,它也首先是愛情詩,是靠那纏綿悱惻、固結不解之情來打動人心的。
李商隱是一個富有獨創性的詩人。前人曾用“包蘊密致”、“深情綿邈”、“沉博絕麗”等詞語描述其獨特風格。在李杜詩歌的高峰之下,中唐諸家異彩紛呈的詩歌中,李商隱詩以這種深細婉曲和典麗精工開辟了朦朧詩的新天地,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創造性地以駢文人詩,講究對偶聲律、隸事運典,給予後世極大的影響。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永豐)人。他4歲的時候,父親病死,母親帶著他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依靠他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裏窮,買不起紙筆。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草,就用草稈在泥地上寫字,教歐陽修認字。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早就愛上了讀書。
歐陽修10歲時候,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有時候還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書,從那家的一個廢紙堆裏發現一本舊書,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來,帶回家裏細細閱讀。
宋朝初年,社會上流行的文風講求華麗,內容空洞。歐陽修讀了韓愈的散文,覺得它文筆流暢,說理透徹,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他就認真琢磨,學習韓愈的文風。長大以後,他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連中第一。
歐陽修20多歲的時候,他在文學上的聲譽已經很大了。他官職不高,但是十分關心朝政。當範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範仲淹,隻有大官高若訥認為範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事。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4年,才回到京城。
這一回,歐陽修為了支持範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誣陷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滴到滁州(今安徽滁縣)。
滁州四麵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除了處理政事之外,常常遊覽山水。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了個名字叫醉翁亭。他寫的散文《醉翁亭記》,成為人們傳誦的傑作。
歐陽修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調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歐陽修擔任翰林學士以後,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朝廷派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在閱卷的時候,發現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考試結束以後,有一批人落了選,對歐陽修十分不滿。一天,歐陽修騎馬出門,半路上被一群落選的人攔住,吵吵嚷嚷地辱罵他。後來,巡邏的兵士過來,才把這批人趕跑。
歐陽修改變了考場上華而不實,內容空洞的風氣,促進了選拔人才的實用性。從此以後,文人都學著寫內容充實和真實的文章了。
歐陽修文學創作,碩果累累。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蘇軾並獨撰《新五代史》。今有《歐陽文忠集》。李清照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出身於一個富有學術空氣的貴族家庭,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作家,官至禮部員外郎;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亦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少就有詩名,十八歲時和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婚姻美滿,夫婦詩酒唱和、並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靖康變起,他倆避兵江南,倉皇中喪失了大部分珍藏的金石書畫,趙明誠又在赴湖州太守任時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此後,李清照隻身飄泊於杭、越、台州和金華等地,在淒涼孤苦中度過了她的後半生。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散文、詩歌都有成就,尤擅填詞。她南奔後所寫的《金石錄後序》,是一篇出色的自傳體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將敘事和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筆墨疏秀,情文並茂,為我們了解和進一步研究女詞人的生平事跡,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她的詩流傳不多,大都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多憂國傷時之作,如《送胡鬆年使金》、《和張文港讀中興頌碑》等。還有斷句“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都憤怒地譴責了南宋王朝苟安半壁江山的可恥行徑,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其遒勁豪放的詩風和她的詞風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