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注重發展社會經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玄宗即位之前,由於政府的勒索和大豪族的土地兼並,使均田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常常無力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簡單的再生產,從而出現了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嚴重危機。玄宗即位後,大力打擊豪強大族,把他們所占的大量土地,還給農民耕種,這樣國家的稅收就有了保障。
玄宗即位初期,在生活上以節儉自勵。他還遣返宮女,禁修宮殿。
開元年間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造成了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麵,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況。
獨寵貴妃構亂安史
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逐漸使唐玄宗陶醉了,銳意進取的治國精神喪失殆盡。到天寶元年(742),玄宗已做了30年皇帝,逐漸奢侈淫穢,縱情聲色,已不能如開元時期聽取忠言直諫了。正直的韓休、張九齡相繼罷相,奸詐的李林甫任中書令獨秉大權。從這時起,邪惡勢力在朝廷中開始占了上風。天寶十一年(752),李林甫病死,楊國忠做宰相,政治更加黑暗。玄宗由選賢治國到寵信奸臣,國家形勢也自此由盛而衰。
李林甫,是唐宗室子弟,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叔伯兄弟。憑借血緣關係,李林甫當上了官。李林甫為人狡詐,善於投機鑽營,加之熟悉朝廷的禮儀和為官之道,因而很快便爬上了吏部侍郎的高位。
多年來,李林甫苦心織就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他利用這套關係網加強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勾結宦官及宮中妃嬪,讓他們暗中觀察皇帝的行動,因而李林甫做事多符合玄宗心意,深得玄宗的喜歡。
當時,玄宗寵愛武惠妃,也喜歡惠妃所生的兒子壽王,想立他為太子,以取代原來的太子。李林甫知道了這個情況,便托宦官給惠妃傳話,說自己願意盡力輔佐壽王。武惠妃聽了非常感激,便暗中幫助他,慫恿玄宗提拔李林甫做宰相。
唐玄宗和宰相張九齡商量這件事。張九齡看不上李林甫的為人,便對唐玄宗說:“宰相的任用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如果任命李林甫這樣的人,將來一定會禍國殃民。”玄宗不聽張九齡的勸告,最後還是將李林甫任命為宰相。
李林甫知道張九齡曾經反對自己當宰相,十分痛恨他。但張九齡德高望重,深得玄宗倚重,李林甫也奈何他不得,隻得對他客客氣氣,可暗地裏一有機會就在玄宗麵前說張九齡的壞話。
玄宗一直有廢立太子的心思,他召來宰相們商討此事。張九齡出於公心,堅決反對,並表示若廢太子,他不接受命令。玄宗聽了很不高興,李林甫老謀深算,當場並不表態,退朝後私下對宦官說:“廢立太子是皇帝的家事,何必要問外人。”這話傳到玄宗耳裏,玄宗更加厭惡張九齡了。後來張九齡終於因為屢屢直諫而遭貶官,李林甫得以獨掌大權。
從此,李林甫在朝廷就一手遮天了。諫官言事,須先告訴李林甫,而後上報皇帝。朝廷官員不附合他的,都遭到陰謀陷害。他杜絕言路,妒賢嫉能。他口頭上說話好聽,背地裏專門害人,因此,人們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以後,朝廷就越來越腐敗了。
開元24年(736),玄宗因所寵愛的武惠妃死去,整日鬱鬱寡歡。有人說,壽王妃楊氏體態豐豔,絕世無雙,他即令太監將其接進宮來侍酒。壽王妃聰明伶俐,通曉音律,擅長歌舞,又會逢迎。玄宗如獲至寶,更加不理國事。
壽王李瑁,是玄宗的兒子,武惠妃的親生子。56歲的皇帝同22歲的兒媳的這種關係,顯然悖於倫理,是一大醜聞。玄宗於是讓壽王妃自請為女官,入居南宮,賜號太真,南宮改名為太真宮。玄宗奪了兒媳,又給兒子娶了個韋姓的姑娘做妃子,以示慰藉。
楊太真入得官來,恩寵與日俱增,不到一年,楊太真被冊封為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可這時並沒有皇後,她就是實際上的皇後了。連她的家族都得到了封賞。
貴妃喜歡穿新衣服,專為她服務的織繡之工就達700人之多。貴妃乘馬,權宦高力士親為之執轡授鞍。貴妃生長在南方,喜歡吃鮮荔枝。荔枝容易爛,離枝四、五日則色味俱變。為了快速貢奉新鮮荔枝,玄宗下令特開辟了從嶺南通往長安的數千裏貢道,沿途設有驛站,備有快馬。荔枝運至長安,色味不變。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氏兄妹飛黃騰達,貴妃的大姐封韓國夫人,二姐封虢國夫人,三姐封秦國夫人,堂兄楊國忠官至宰相,兼任四十餘職,權傾天下。
玄宗樂不思治,日益昏聵。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獨攬朝權。他和李林甫一樣,順著玄宗的心思行事。玄宗喜歡征伐別國,他即發動征伐南詔的戰爭,被打得大敗,戰死20萬人。一年大雨成災,玄宗查問災情,他叫人弄了一些大的粟穗給玄宗看,說雨雖大,收成卻好,玄宗竟也相信。他不準下麵報災,扶風太守房琯報災求救,他大怒,下令將其交司法機關懲罰。楊國忠做宰相時,整天發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選任官吏都在私下暗定。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從開元24年(736),到天寶年間,奸相專權,貴妃專寵,玄宗日益昏聵,政治愈加腐敗,繁榮背後的危機也就加劇了。首先是均田製瓦解了,負擔租賦的民戶在縮減,而朝廷的費用卻在加大,財政危機加大。朝廷就派員橫征暴斂,甚至一次預征30年的租賦,加速了人民的貧困化。唐王朝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動搖了。其次是府兵製破壞後,募兵製也愈加腐敗。京師所募之兵多是無賴子弟、市井小販,毫無戰鬥力,幾乎無兵可用。
玄宗曾考慮過誰掌握兵權最可靠的問題。王嗣宗兼任四鎮節度使,被人誣告欲擁兵尊奉太子,玄宗即罷了王嗣宗的官,交司法機關懲處。與王公大臣有瓜葛的人,有了兵權,玄宗便放心不下,深怕他們結成朋黨,危及自己的皇位。正在玄宗為難的時候,李林甫出了一個歪主意:用“胡”人做邊帥。理由是“胡”人勇敢善戰,在中原也沒有複雜的社會關係,不懂漢文,比漢將可靠。其實他心裏另有打算。他認為,“胡”將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做宰相,他自己的地位就更牢固了。玄宗陸續提拔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做大將。到了天寶六年,節度使大都是“胡”將了。
安祿山,是個胡人。他早年當過邊境市場的牙郎。後來,他投入唐朝北方的邊防軍中,因作戰勇敢,多次受到嘉獎。漸漸地,安祿山引起了玄宗的注意。不久,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後來,他又兼任範陽、河東節度使,掌握幾十萬軍隊的兵權。節度使掌管地方軍政大權,權力很大。
安祿山能言善辯,非常善於和人打交道,加之體態肥胖,貌似忠厚,因而有著很好的人緣。凡和他交往過的人都誇獎他忠厚、老實。消息傳到玄宗耳中,他對安祿山的印象越來越好。
安祿山很會討玄宗的喜歡。玄宗好戰,他便多次興兵攻打國境邊的少數民族;玄宗身邊的人,安祿山必然重金收買,讓他們在玄宗麵前說自己的好話;他還令心腹常駐京城,摸清玄宗的心意加以迎合。
玄宗允許安祿山可以出入皇宮,於是安祿山乘機提出要拜楊貴妃作幹媽。玄宗同意了,這以後安祿山再見皇上和貴妃時,必然先拜貴妃。玄宗心中疑惑,便問他為何先拜貴妃?安祿山這樣回答:“我們胡人的習慣是先母後父。”玄宗見安祿山把自己和貴妃看作父母,心中十分高興,不久,便加封安祿山為安西郡王。
邊防大將手握重兵,很容易引起他人的猜忌。安祿山便有意裝成一副傻乎乎的樣子。玄宗命他去拜見太子,安祿山見後卻不下跪,左右的人都催促他行跪拜大禮,安祿山問道:“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的規矩,不知太子是什麼官?”玄宗說:“太子就是將來的皇上,朕去世後,就是他統治你們。”安祿山這才跪拜,說道:“我愚蠢,過去隻知有陛下一人,不知還有太子。”玄宗聽後,覺得他實在忠誠得可愛,便更加寵愛他了。
起初,安祿山對玄宗百般迎合,為的是加官晉爵。加封郡王後,安祿山位極人臣,便開始不能滿意為人臣子的身份了,加上他多年來往返邊疆中原,十分清楚中原兵力衰弱的情況,逐漸產生了奪取天下的野心。
安祿山開始秘密擴充軍隊,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手下將領被封作將軍的有上千人,以此來收買人心,他任用漢族的讀書人高尚、嚴莊等人幫他出謀劃策,充任謀士;安祿山還從邊境各少數民族中挑選了8000名勇士,收為義子,組成了一支精銳部隊。
天寶14年(755)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起兵,發動叛亂,兵鋒指向唐的都城長安。中原軍備廢弛,精兵猛將都放在東北、西北各鎮。叛軍兵鋒所至,中原郡縣毫無準備,大都望風而逃。安祿山率兵15萬,塵灰蔽天,鼓噪震地。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十二月初二,叛軍已在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渡過了黃河。
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玄宗還認為是謠言。得到確訊以後,滿朝文武無不驚慌失措。楊國忠卻誇口叛軍必生內變,不過十天,安祿山為兒子安慶緒所殺。玄宗驚慌之中,不禁欣然。
然而安祿山部隊一路勢如破竹,不久東都洛陽被攻陷了。於是朝廷派久負盛名的大將哥舒翰退守潼關,準備拒險死守。但不久,朔方軍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出太行山,收複了常山,屢次打敗史思明。河南南陽太守魯炅、睢陽太守許遠、真源令張巡等,也起兵抗擊叛兵,扼住了叛軍南下的道路。安祿山進退兩難。
唐玄宗聽信楊國忠饞言,讓潼關守將哥舒翰出城迎戰不要坐失良機。潼關天險,道路狹窄,易守難攻。唐軍在關外挖了三道壕溝,叛將崔乾祐屯兵陝州,徘徊半年,隻能望關興歎,無法進攻。哥舒翰決心守險待機。郭子儀、李光弼也說潼關隻宜堅守,但唐玄宗一再下旨催戰,哥舒翰被迫出兵,與叛軍會戰,結果大敗。部將火拔仁等捉了哥舒翰,投降了叛軍。
潼關失守直接威脅到唐都城長安,唐玄宗隻得同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宮中近侍及朝中幾個大臣,由千名禁軍護從,悄然向西南而去,欲逃往蜀郡避難。當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將士們發動兵變,殺死了楊國忠。將士又要求殺貴妃以息天下怨,可憐“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竟被縊殺於逃亡途中。
長安在大約十幾天之後陷落了。皇太子李享北上到了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位稱帝,是為唐肅宗,重新集聚力量,開始對安祿山進行反攻。
安祿山自天寶14年叛亂,先後攻陷兩京,第三年,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在至德二年稱帝。不久,長安、洛陽為唐軍收複。第三年,安慶緒被安祿山的副將史思明殺死。史思明在乾元二年(759)先稱燕王,後稱皇帝。第三年,他也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又稱帝,兩年後,兵敗勢窮,上吊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