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下令增修漢律,對各級官吏嚴加管理。有功則賞,有過則罰。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漢高祖劉邦,實行的是周代的分封製和秦朝的郡縣製相結合的製度。除15郡外,又設立了9個諸侯國。封國的諸侯王,權勢很大。他們在本國有人事權、財政權,甚至有部分的軍事權。他們逐漸鬧起獨立來。景帝時,吳楚七國終於叛亂。叛亂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諸侯國強大的勢力終究是塊心病。武帝想解決這個難題。

於是大臣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其主要內容是,在諸侯國內,諸侯王雖有幾十個王子,原來隻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現下令,推恩各諸侯王,可以在其國內用自己的領土,分封王侯。這樣,大諸侯國就自然分解為幾十個小國了。表麵上恩及他們,實則是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個政策的實行,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武帝采納大臣桑弘羊的建議,決定統一貨幣。下令取消郡國鑄幣權,郡國原有舊錢一律收回銷毀。鑄幣權歸中央所有,統一發行五銖錢。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漢朝經濟的發展。

武帝重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侵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強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從此逐漸衰落。漢朝北部邊境10餘年沒有發生戰爭。

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辟的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翻過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和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貫通亞歐的大通道,綿延1000餘公裏,後人稱為“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的開辟,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武帝晚年,深感自己常年窮兵黷武政策的不當,於是在輪台下詔罪己,曆數自己的為政過失,這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武帝於公元前87年病逝。臨死前把國事托付給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讓他輔佐幼主。漢朝在霍光秉政時期繼續保持了強盛,出現了曆史上的“昭宣中興”局麵。隋文帝

奪得北周帝位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六月,楊堅出生於馮翊(縣治今陝西大荔)般若寺。據說,當他出生時,寺院內紫氣繚繞。天明時,從河東來了一位尼姑,說這個小孩生來奇異,不能在俗間撫養,便將他帶到另外一個地方親自撫育。有一次楊堅的母親呂氏抱著他,忽然看見楊堅的頭上長出角來,身上也布滿了鱗甲,嚇得將楊堅摔在地上。正好此時尼姑從外麵進來,見此情景,說:“這一摔已驚嚇了這孩子,恐怕要使他晚幾年做皇帝。”荒誕傳說不過是後人為證明楊堅是真龍天子而編造的,不可置信。

楊堅身材上長下短,手腿粗壯,深沉莊重,性格內向。依靠家庭背景,楊堅自幼在太學讀書,成績不好。他14歲時擔任了京師地區的功曹,16歲升任驃騎大將軍。當時的執政者宇文泰很賞識他,曾誇他“風骨不凡,非常人可比”。顯赫的家世使他在朝廷中官位不斷上升。至周武帝時,19歲的楊堅被任命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566年,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認為楊堅前途無量,就將自己的七女兒嫁給了楊堅,使其地位得以提高、鞏固。568年,楊忠死,楊堅承襲了其父隨國公的爵位。578年,周武帝死,繼位的周宣帝以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皇後,楊堅又被任命為大司馬,不久轉大後丞、右司武。這一切為他日後奪權奠定了基礎。

宇文泰死後,政權落入他的侄子宇文護手中。宇文護先是立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為帝。後殺之,立明帝,四年後又殺之,立武帝。統治集團內部的這種權力鬥爭使北周一度政治混亂,這就讓身居高位的楊堅感到有機可乘。至武帝殺宇文護,政局穩定下來,北周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繼周武帝之後的周宣帝卻使楊堅成就帝業的意願更為堅定。周宣帝是個荒淫無度的人,驕奢淫逸,殘害黎民百姓,就連近臣和妃嬪也經常無故遭到他的鞭打。修建洛陽宮,致使上下怨憤。楊堅已充分認識到,北周的統治一定不會長久,那麼由誰來收拾這個局麵呢?楊堅實際上在內心裏已做好了抓住機遇、成就帝業的思想準備。

楊堅的不斷升職就引起了專權的宇文護的警覺。宇文護多次想除掉楊堅,都沒有得逞。周明帝也曾派會相麵的趙昭觀察楊堅,趙昭很佩服楊堅,回複周明帝說“楊堅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周明帝才放了心。趙昭暗中卻對楊堅說:“公可君臨天下。”楊堅聽了很高興。周武帝時,又有人說楊堅有反相,要盡早除掉,但因楊堅小心謹慎,其長女又是武帝的皇太子王妃,武帝未被讒言所動。至宣帝時,楊堅的聲望益隆,也引起了宣帝的警覺。宣帝有四個寵姬,相互爭寵,而對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皇後不感興趣了。宣帝每惱怒時常對皇後楊麗華說:“我非要滅你們家九族不可!”有一次在痛罵楊皇後之後,吩咐太監把楊堅叫來,同時命令衛士們,楊堅來後,隻要臉上露出不高興的樣子,就將他當場殺掉。一直深懷戒懼之心的楊堅來到周宣帝麵前,恭恭敬敬地聽皇帝說這件事,當講到“滅族”時,臉上依然不動聲色。周宣帝也隻好作罷,沒殺楊堅。

周宣帝死後,繼位的周靜帝年僅八歲,楊堅任輔政大臣,控製了朝政大權。楊堅一反宣帝時期的殘暴統治,厲行節儉,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並積極搜羅人才,又掌握了軍隊,其威望日益提高,民心大悅,為他日後的奪權奠定了基礎。

自鮮卑族入侵中原以來,一直麵臨著漢化問題。他們為了擴大勢力,竭力爭取漢士族和漢民眾的支持。在政治上、軍事上依靠漢族豪強和漢人民眾,這就使漢族地主在政權中的勢力必然會隨著鮮卑族封建化的加深而更加重要起來。時間一久,鮮卑族的統治權就會逐漸轉移到漢人手中,而鮮卑統治集團的腐朽又會加快這一過程,這就是楊堅能取得漢士族的支持、順利奪權的有力保障。

大象二年(580)二月,楊堅為躲避殺身之禍,也想在北周動亂時握有實權,請求去揚州當總管。就在楊堅離京赴揚州之際,宣帝病重,大概是皇天有意讓楊堅當皇帝,楊堅的舊病複發,楊堅就不離京了。他趕緊聯絡內史上大夫鄭譯、禦史大夫劉昉、皇甫績等經常出入內宮、參與機要的大臣。這些人看到宇文氏的江山已經難保,楊堅在朝中又是德高望重,大權在握,不如順水推舟,共推楊堅為首,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

其後,周宣帝召見劉昉、顏之儀進入臥室,想托以後事。二人到時,宣帝已不會說話了。劉昉為以後能飛黃騰達,趕緊去找鄭譯商量,共同擬定一個假詔書,聲稱宣帝遺囑,讓楊堅以皇太後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繼位的靜帝。與此同時,顏之儀也急忙去找大將軍宇文仲,想立宇文仲為太子。當楊堅等人急急忙忙趕到宣帝病床前時,見顏之儀與宇文仲已站立在此,不由暗自高興,楊堅急忙下令衛士將顏之儀與宇文仲斬殺。

宣帝一咽氣,楊堅馬上以詔書的名義宣布皇帝遺命由他統領百官,輔佐小皇帝,並控製了京師衛戍軍隊,同時以正陽宮為丞相府,拉攏真正具有政治才能的高熲等一幫人做親信。三天後,楊堅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8歲的靜帝繼位,以楊堅為左丞相,掌握軍事、政治大權。

盡管如此,北周王朝殘餘勢力仍在。宣帝的五個兄弟在外地為王,掌握著相當的軍事力量,一旦起兵,楊堅根本無法控製。於是他先隱瞞宣帝死信,推說趙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要嫁突厥,征召五王回京,解除其兵權,不久就把五王和明帝、武帝諸子陸續殺死。此時北周一些地方勢力對楊堅專權也不滿。580年6月,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和益州總管王謙於580年6月率十幾萬兵力起兵反抗,形勢異常嚴峻。楊堅一麵革除宣帝的苛酷之政,以取得人民的支持,一麵投入自己所有的兵力,經半年之久,將三方武裝反抗全部平定。至此,楊堅已基本控製了北周政局。

為了能順利當皇帝,楊堅又先以長子楊勇為世子,擔任洛州總管、監督東部地方勢力;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並大封其曾祖等,以宣揚自己的家世;為進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又下令廢除所有對漢人的賜姓,令其各複本姓,這得到廣大漢人的普遍擁護。

當準備工作已完成時,581年正月,楊堅接受善觀天象的瘐季才的建議,準備二月稱帝。他先派人為靜帝寫好退位詔書,內容備讚楊堅功德,希望他能按舜代堯的故事,接受皇帝稱號,代北周自立。詔書由大臣捧著送到楊堅處,楊堅先是假意推辭,然後百官懇求才表示接受。楊堅就這樣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了隋王朝。

北撫突厥

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北方有突厥不斷南侵騷擾,使邊境地區不得安寧;南方陳朝有待於平定,可謂任重道遠。麵對這種局麵,楊堅作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一麵穩住南朝、積極準備平定南朝,統一中國;一麵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突厥,安定邊境。

突厥原是活動於中亞一帶的遊牧民族,後來東遷,活動在蒙古高原。在木杆統治時,突厥強大起來,到陀體統治時,不斷侵擾內地。楊堅初執周政時,曾派周臣長孫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與之和親,希望緩和雙邊關係。長孫晟在這次出使中,詳細了解了突厥地區的山川形勢、部落強弱及其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狀況。在581年,長孫晟就如何更好地解決突厥問題給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他指出,目前隋朝剛剛建立,內外交困,不適宜動兵討伐突厥,但如果棄之不管,突厥會大舉入侵,所以應運用謀略,利用突厥貴族內部的矛盾,離間強大部落,扶助弱小部落,這樣一來,隻需要十多年,乘機討伐它,一定大獲成功。隋文帝接受他的建議,分派長孫晟與元暉出使黃龍(今吉林農安)、伊吾(今新疆哈密),分別對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的東西兩翼突厥勢力進行聯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當沙缽略可汗大舉入侵隋時,其先鋒阿波在長孫晟的勸說下很快撤軍。沙缽略對阿波的行為極為憤怒,便進攻阿波,阿波不得已投靠西突厥,這樣突厥內部互相攻擊,戰爭不息,隋文帝就從中得到利益。同時,隋文帝又三次征發民夫修築長城,與原來北齊所修長城連接,對抵禦突厥起了一定作用。585年,沙缽略可汗派兒子來朝見隋文帝,並向隋稱臣。後來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分時,東突厥南附接受隋的控製,北部邊防鞏固下來。

用和親和修築長城來抵禦突厥,這樣隋文帝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便得到了北部邊境的安寧,隋王朝得以集中力量南下,實現中國統一。

南滅陳朝

此時,南方的陳王朝在陳叔寶的統治下已腐朽到極點,國家資產枯竭,勞役無窮盡,百姓困苦萬分,陳已失去統治的基礎。隋文帝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在長江中上遊大量造船隻,在下遊準備渡江。隋文帝又下詔書曆數陳叔寶的罪狀,並印製了幾十萬份在江南和陳軍中廣為散發,一方麵鼓舞了自己軍隊的士氣,另一方麵也起了瓦解敵軍的作用,使隋軍在進攻之初,便在政治上、軍事上處於有利地位。

開皇八年(588)秋,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主帥,發兵51萬,東起渤海,西至今四川,在整個長江沿線水陸並進,向陳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時陳王朝共有兵力不過10萬,而君臣們都依仗長江天險和“金陵王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麵對隋的全麵進攻,陳首尾不能相顧,根本無力抵抗,僅三個月的時間,隋便消滅了陳,實現了統一中國的大業。戰爭的迅速結束,大大減少了對社會的破壞程度和對人民造成的痛苦,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當南下軍隊回到長安後,隋文帝下令獎賞有功將士,同時免去原陳朝管轄地區的10年賦役,發展農業生產。他還認識到,戰爭已經結束,要盡可能消滅一切可能危及他的統治的隱患,於是下令在陳邊疆和京師守衛軍隊以外,其餘的兵器等軍事裝備應立即停止製造,民間兵器應全部銷毀;軍人子弟應盡力改學文,功臣後代應熟讀一經,把尚武之風變為習文之氣。開皇十五年(598),楊堅又下令收繳天下所有兵器,若發現私自打造者嚴懲。這些措施說明楊堅希望老百姓各安其業,老老實實做他的順民,但也對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