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國的改革措施
在天下基本穩定後,楊堅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以鞏固他的統治。
在官製方麵,北周官製多模仿《周官》設置,既亂且濫。隋文帝廢除北周官帛,恢複漢魏舊製,並加以調整,建立起一整套相當嚴密的政治機製。設三師、三公及五省。三師隻是給予德高望重者的榮譽職銜;三公也隻是顧問性質,沒有實權,也不常設;五省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其中內侍省和秘書省分管宮中瑣事與國家圖書曆法,不占重要位置,最重要的是門下、內史和尚書這三省。門下省和內史省是協助皇帝執政的決策機構,掌管機密,共商國政,並負責審查皇帝發布的詔書,簽署大臣的奏章,對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對奏章可以駁回或進行處理。尚書省是主持日常政務的機構,下設吏、禮、兵、刑、戶、工六部。隋文帝創三省六部製對中國曆史有巨大貢獻,正如秦始皇創三公九卿製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製,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
在農業方麵,隋文帝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製,規定每個成年男子可以受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成年女子隻受露田40畝。奴婢分田數量與一般農民相同,收入歸主人所有。永業回歸自己,露田在死後歸公。隋文帝推行的均田製當然包括貴族官僚甚至包括其奴婢耕牛的分配土地,但畢竟為一般農民提供了一定量的土地,出現一大批自耕農。自耕農的大批出現及其經濟的發展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基礎。有的史學家認為均田製的實施是中國封建經濟史上的一件大事。孟子所理想的井田製,以均田製的形式付諸實施,隋朝以及後來唐朝經濟比兩漢南北朝經濟有進一步的發展,均田製起著積極影響。
隋文帝所定製度,是總結秦、漢至南北朝時期時的製度,從而提高到新的階段,唐以後曆朝的製度都可以上溯隋製,特別是唐朝。唐朝重要製度,都在貞觀時期製定,基本上沿襲隋製。
隋文帝也關心群眾生活。他常派人潛聽吏治得失、人間疾苦。關中鬧饑荒時,他聽說百姓吃豆屑雜糠,便深深自責,將近一年不吃肉。他注意寬恤民力,與民休息,即位不久就把宮中五千頭驢無償分賜給貧苦農民,並禁止官吏放高利貸剝削農民。至隋文帝晚年時,國家糧庫暴滿,民戶也增至890萬。《隋書》評論在隋文帝的統治下,“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大家相處融洽,物資堆積)。這也反映了隋文帝統治下國家的興旺昌盛。
同時,隋文帝很重視人才的選拔。他即位不久,就廢除了按門第高低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製,開始實行科舉製選拔人才,使一般下層人才都有入仕的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他的知人善任、重視人才分不開。如宰相高熲,當朝輔政近20年,對隋的強盛起了很大作用。楊堅代周,高熲是高參;尉遲迥武裝反抗,高熲自告奮勇率軍平叛。至於政治、經濟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楊堅都得之於高熲,因而楊堅視之為最得力的助手,非常信任他。他常把高熲比作鏡子,可以矯正自己的過失,又把自己的孫女嫁給高熲的兒子,而高熲也以兢兢業業、日夜操勞來報答隋文帝,並推薦了蘇威、賀若弼、韓擒虎等一代名臣名將輔佐文帝。
此外,楊堅還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這是自秦以來度量衡的一次大改革,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統一。
隋文帝還注重節儉治國,反對奢侈,並注意隨時教育太子楊勇要節儉。一次,他看到楊勇穿的鎧甲花紋華麗,就教育他說,奢侈腐化不會使政治長治久安,注意節約方能順民心、承帝業。這說明隋文帝對節儉治國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
明顯的過失
楊堅代周建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係列有效的改革,北撫突厥,南滅陳朝,完成國家統一,舒緩民力,發展生產,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楊堅又有不少缺點:天性多疑,喜怒無常,不重視學術,迷信崇佛等。因此他往往受到後世批評,也為隋的早亡埋下了伏筆。
楊堅非常迷信,崇信佛道、符瑞、陰陽五行及各種鬼怪。在他初任丞相時,就下令對原來的和尚、道士進行挑選,讓其各操舊業。稱帝後,便下令聽任天下百姓出家當和尚、道士,在全國範圍內按人口征錢,在各地營造佛寺,塑佛像,繕寫佛經等。應該說,隋唐佛教的興盛與楊堅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楊堅有些怕皇後,聽信皇後獨孤氏的話。楊堅上朝,獨孤氏也同車相隨,跟到宮門外,然後派宦官跟著楊堅上朝,若發現楊堅有處理不當之處,獨孤氏就談自己的意見讓太監轉達,楊堅就要馬上改正,所以宮中將他們二人稱為“二聖”。
太子楊勇,奢侈好色,失去了父母的寵愛。善於察言觀色的楊廣便謀劃取而代之,百般討好獨孤氏。楊廣本也是好色之徒,一次父母來看他,他讓美貌的姬妾藏起來,隻留下老醜的,又把家裏的珍寶收藏起來,吃的是粗茶淡飯,隋文帝和獨孤氏便認為他生活儉樸,更加器重他了。楊廣又讓其謀臣楊素在獨孤氏麵前說楊勇無才,而楊廣像文帝,節儉不好女色。獨孤氏便慫恿楊堅另立太子。隋文帝聽信了楊素與獨孤氏的話,最終立楊廣為太子,從而埋下了隋朝二代而亡的禍根。
為親生兒子所殺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在仁壽宮病重,這時他想到國家還沒治理得很好,好在太子楊廣仁孝節儉,很有誌向。但楊廣這時正為帝位加緊活動,寫信給楊素征求處理楊堅死後工作的意見。然而楊素的回信卻被誤送到楊堅手中。楊堅看信後大怒。這時他的寵妃宣華夫人又披頭散發衝進來,說太子楊廣對她無禮,更令楊堅惱怒異常,後悔更換太子,便讓人趕快召楊勇來。楊廣得知此事後,派親信把侍候楊堅的人全部趕出去。給楊堅喝下毒酒,就在這一天,楊堅被自己的親生兒子害死,終年64歲。
隋文帝在建隋,實現全國統一,采取一係列措施鞏固統治、發展經濟等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北撫突厥,為民族和睦、邊境安寧做出了貢獻;在農業、官製、軍事等方麵的改革又為後世所沿用,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與發展。他注重節儉,重視用人,注重選拔良吏,反對貪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吏治的清明,有利於他的統治,有益於百姓。但他不喜讀詩書,廢除學校,也是統治措施的失敗之處。聽信婦言、廢掉太子、埋下了隋朝早亡的禍根。綜合的說,隋文帝功大於過,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封建帝王。李世民
公元599年1月21日,李世民生於一個軍事貴族家庭。
李世民從小接受儒家教育,愛好曆史、文學,練得一手好字;又因軍事世家的影響,受過比較嚴格的軍事訓練,善使弓箭。據說,百步之外,他一箭能射穿門板。對於兵法戰策,他也鑽研頗深,少年時就能與父親談論用兵之道。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他18歲,跟隨父親來到太原。當時農民起義正蓬勃發展,隋朝政權呈土崩瓦解之勢。他加緊結納四方豪傑,在晉陽宮副監裴寂、晉陽令劉文靜等人的謀劃下,勸父親李淵把握時機,起兵反隋,奪取天下。這年夏天,李淵將煬帝派來監視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處決,正式舉兵進攻長安。李世民被任命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冬天,李世民會同其兄李建成部攻克長安。次年,李淵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李世民拜為尚書令,晉封秦王。
唐朝建立之初,周邊群雄並峙。從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間,李世民東征西戰,先後鏟除了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徐圓朗等各個割據勢力,鎮壓了竇建德及其部將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隨著軍事鬥爭的勝利,李世民聲望日高,手下聚集了大批來自中小地主乃至勞動人民出身的賢士勇將,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集團,因而他與太子李建成為爭奪皇位的鬥爭迅速加劇,終於導致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采用政變手段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其弟齊王李元吉也被他的部將尉遲敬德射死。3個月後,李世民順利登上帝位,改年號為“貞觀”。李淵被尊為太上皇,至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離開人世。
貞觀之初,李世民便著手擴大宰相班子,發揮宰相班子的集體智慧,完善三省六部製。李世民擴大宰相班子,集思廣益,其根本目的是防止決策的乖謬,免使封建國家重蹈隋之覆轍。
貞觀之初,李世民還采取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來恢複社會生產。製定人口增殖政策,獎勵男女及時嫁娶,提倡鰥寡婚配,並把戶口的增加作為地方官政績考核的內容。
在法製改革方麵,李世民也表現出封建政治家的寬宏氣魄。他主張刑法不要過嚴,但必須公正,法律條文不能過繁,必須簡明正確。
李世民的虛懷納諫,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很突出的。據史書記載,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至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僅魏征一人就進諫200餘事,大部分為李世民所接受。
在用人方麵,李世民實行“才行兼備”的政策,很少受出身、家世、地域和原屬何種政治集團的影響。《舊唐書·太宗紀》說他“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
李世民是我國古代一位賢明的封建君主,厲行改革,廣納賢才,廣開言路,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他統治的時期,史稱“貞觀之治”。武則天
武則天出身於山西文水的木材商家庭,她的父親曾因幫助唐高祖李淵奪取天下有功,後被封為工部尚書、荊州都督等官職。他四十七歲那年才有了武則天,而在武則天十二歲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她和她母親楊氏在一起生活著。
武則天進宮之後很快便得到了唐太宗的喜愛。因為她不僅漂亮,而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彬彬有禮。皇上還賜給她一個名字:武媚。她從此在宮中開始了她新的生活。
公元643年,唐太宗因年老多病,立長子李治為太子。此時武媚已經20歲了,出落得美貌多姿。
太子李治對武媚的美名早有耳聞,常常借看望父皇為借口,進宮和武媚接近。一來二去,武媚和李治眉來眼去,很快便暗暗好上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稱皇帝死去),太子李治登基做了皇帝,就是曆史上的唐高宗。按照慣例,皇帝死後,他的一般妃嬪都要打發出宮的,而武媚還沒有生過孩子,被送到感業寺做了尼姑。
唐高宗即位後,對王皇後並不喜歡,而寵愛著蕭淑妃。還經常暗中到感業寺和武媚幽會。終於有一天,這事被王皇後知道了,她將計就計,勸皇上把武媚公開接回宮中。她想借此打擊一下她的另一個情敵蕭淑妃。
但王皇後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武媚被接回宮後,被高宗封為昭儀。她利用各種機會討皇上和皇後的歡心,並對周圍的下人也極盡籠絡的手段。她很快憑著自己的機靈,在宮中收買了一部分下人。雖然王皇後因此擊敗了她的情敵蕭淑妃,卻無形中又添了一個更強的對手。她想離間高宗和武昭儀的關係,卻被機敏的武昭儀察覺了。武昭儀找了個機會,利用把自己親生女兒掐死的狠毒方法,陷害王皇後,給了王皇後一個致命打擊。王皇後後來被高宗廢掉了,武昭儀被立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