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製是周代政治統治的重要特征,也是適應周初政治局勢的需要,周公則是分封製度的首創者。武王時期,天下未定,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消滅殷商勢力,穩定局勢。因此,武王時的各項製度都遵照以往的來實行,分封諸侯的事沒有來得及實行。武王時期封神農、黃帝、堯、舜、禹的後裔,這類“加封”,在於收買人心,樹立自己的領袖形象,或者說,這不過隻是招徠天下諸侯的姿態而已。而周代的分封則是首先將自己親信的力量分封到各個比較重要的地區,用來協助周室統治各方,對抗外部侵擾。
周公所進行的分封是與平叛和東征同時進行的。周公主持的分封以及與周公有直接關係的分封主要有宋、衛、齊、魯、燕、晉等國。宋、衛兩國在殷商首都之內,魯、齊分別位於泰山南、北,負責鎮撫東方。魯國也像宋、衛那樣負責管理殷遺民的任務。燕、晉兩國也是如此,燕國“北迫蠻貉”,晉國“南有戎狄”。可是,這些主要的諸侯國家,在分封之時,都有各自的任務。這些大國分封之後,其周圍又隨而建立起一些附庸小國,這樣就確立了周室地方的統治秩序。周公創立的分封製度,基本妥善解決了周室對原來殷商統治下東方地區的控製問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它對周代政治體製的建立也具有促進作用。
周人本來居住西方,在控製了全國之後,為便於統治廣大的東方地區,需要周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對此,周初的政治家已經開始考慮了。還在周武王時,他們對於在洛邑興建新都就已有考慮,隻是由於周朝新建,政權還不穩定,因而當時還來不及實施。
武王的願望是在周公當政時開始變為現實的。成王五年五月,伐奄結束,國家安定下來。周公、成王從東方回來後,開始“遷都洛邑”。
周公還為周王朝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他製訂的禮樂大都被後世所承襲,成為封建時代的典章製度。禮樂從大方麵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一概稱之為禮;從小的方麵說,禮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經常舉行的祀享、喪葬、朝覲、軍旅、冠婚諸方麵的典禮。如果按照廣義加以理解,周公製禮還應包括製訂刑法等方麵。
周公製禮作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標誌著周朝的統治完全走向了正軌,而且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功成身退
周公輔政七年後,周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固下來。此時,周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完全可以獨立地處理政務。周公擔心成王年輕氣盛,治國時難免犯錯誤,於是作了《多士》、《毋佚》以教育勸諫成王。後來,周公在恰當的時候還政給了成王。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歸政之年的歲末,成王在洛邑舉行了分封周公後代的儀式,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到泰山旁邊,建立了魯國,周公也就成了魯國的開國君主。
周公歸政成王之後依然極受尊敬,周天子經常去泰山看望周公。
成王十一年,年齡大約60餘歲的周公在封地去世。周公病危時,他希望自己死後葬在周朝的都城,以表示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很是傷心,把周公埋葬在畢(今陝西鹹陽北),隨周文王墓葬,以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為了褒揚周公之德,成王還特許魯國在祭祀周公時用周天子之禮樂。
周公的種種努力,對周王朝的穩定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對周王室,周公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周公的形象符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因此,周公也就成了曆代輔政者的楷模。同時,周公在輔國安邦的實踐活動中,還闡述了他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勤政尚賢”等思想,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周公的德業首先作為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先導,由此而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薑子牙
薑子牙,周代齊國的始祖,薑姓,名望,字子牙。相傳他32歲時上山拜元始天尊為師學道,兼學天文、地理、兵法與武功近20年,居渭水畔,常垂釣於磻溪。後得周文王姬昌賞識,為周朝的興起出謀劃策,被尊為師尚父,拜為丞相。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後封於齊,俗稱薑太公。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名周的強國,周曆史悠久,據說他們的遠祖後稷在堯的時候擔任農師,以後世世代代承襲這個職務,管理農業方麵的事情。
商末周族領袖姬昌繼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為祖先做過農師,周文王也十分重視農業。他待人寬厚,所以老百姓都很擁護他。周文王特別敬重有本領的人,請他們幫助治理國家,許多人紛紛來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文臣武將眾多。
商殷紂王看到周的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就找個理由把周文王找來,囚禁在羑裏(今河南省淇縣西北)。周文王的臣子為了搭救文王,搜羅了美女、寶馬和珍寶獻給紂王,並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在紂王麵前求情。紂王很貪財,又喜歡美女。他得了禮物,聽了大臣的話,把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獲得自由以後,決心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以便尋找機會,報仇雪恥。他看到自己手下雖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將,可是還缺少一個文武雙全且謀略超眾的人,以幫他籌劃滅商大計。因此他常留涯尋訪這樣的大賢人。
有一次,周文王來到渭水邊,他看到有一位老人須發斑白,看去有七八十歲,在水邊釣魚。奇怪的是,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麵有3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麵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談起來才知道這老人姓薑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後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宰過牛,後來在黃河邊的孟津賣過酒。他由於不會做買賣,虧了本,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他目的是在等待賢明的君主來尋訪。
周文王和薑尚經過一番交談,發現薑尚是一個談吐不凡、雄才大略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麵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他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由賢明的領袖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廷,讓老百姓能過上舒服的日子。
薑尚的話句句都說到了文王心裏,文王終於找到了薑尚這樣的治國能手!文王虔誠地對薑尚說:“請您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說完,就叫手下人趕過車子來,邀請薑尚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裏去。
薑尚到了文王那裏,被拜為太師,後來升為國相,總管全國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曆在世的時候,就渴望薑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薑尚為“太公望”。後來人們幹脆把“太公望”的“望”字去掉,把薑尚叫做薑太公。
薑太公果然不負厚望,他做了周文王的國相,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各部族,開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薑尚的輔佐下,先後打敗了犬戎、密須等部族,征服了耆等小國家,吞並了從屬於商朝的崇國,在崇國的地盤上營建了一個豐城,把都城遷到了豐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時候,周的疆土大大擴充。當時周朝的疆域東北拓展到現在山西的黎城附近,東邊到達現在河南沁陽一帶,逼近了殷紂王的都城朝歌,南邊把勢力擴充到了長江、漢水、汝水流域。據說周文王已經控製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為滅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周文王病逝以後,薑太公幫助武王建立了周朝,成為有名的軍事家和治國賢臣。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前697~前628)是晉獻公的兒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於是,就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先後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後來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
重耳先在狄國住了12年,因為發現有人行刺他,不得已逃到衛國,但衛國國君看他是個倒運的公子,不肯接待他。重耳一行隻好到別的地方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地方,實在餓得厲害,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
莊稼人跟他們開了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發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狐偃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對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重耳也隻好趁機下了台階,苦笑著向前走去,到了齊國。
重耳在齊國呆的時間很長,桓公將宗女嫁給他。漸漸地他留戀起這種生活,幾乎忘記複國之事了。
追隨他的那些人對於重耳醉生夢死的生活相當不滿,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在後宮的桑樹林下討論。
“現在齊國局勢動蕩不安,無法幫助公子回國,最好的辦法,還是逃往他國。”
“但公子現在是夜夜笙歌,哪還記得什麼複國之事,我們想見他一麵都很困難。”
“這可怎麼辦才好?”
最後狐偃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說:“現在我們隻有強行將公子帶出齊國了。我們可以說請他出去打獵,等出城後,就不停車,離開齊國,不就行了嗎?”
大家討論完了後,認為這個辦法非常可行,便又商議了一些細節問題,過了很久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