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交往之敗:最大的傷害反而最有益(3)(2 / 3)

我把這幾句話反複念了好幾遍,我覺得自己很丟臉。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我要找尋那一片星空。

我開始與當地居民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令我心動。當我對他們的編織與陶藝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時,他們會把拒絕賣給遊客的心愛之物送給我。我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我試著多認識土撥鼠,我觀看沙漠的黃昏,找尋300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海底。

是什麼帶來了這些驚人的改變呢?沙漠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隻是我自己。因為我的態度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我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曆。我所發現的新天地令我覺得既刺激又興奮。我著手寫一本書——一本小說——我逃出了自築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瑟爾瑪·湯普森所發現的正是希臘人發現的真理:“最美好的事往往也是最困難的。”

哈裏·愛默生·佛斯狄克在20世紀再次重述它:“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沒錯,快樂來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的勝利,一次將檸檬榨成檸檬汁的經曆。

還有一個關於本·佛森的故事。

事情是發生在1929年。他到山上去砍伐山胡桃木,木材堆在車上,開車回家。忽然一根木條滑下來,正在急轉彎時,木條卡在車軸上,他立即被彈到一棵樹上,脊椎骨受了傷,雙腿因此癱瘓。

“當時他24歲,從那以後,他沒有再走過一步路。”

一個24歲的青年,就被宣判一輩子要在輪椅上度過!他當時憤怒抗拒,怨恨命運作弄。但是年歲漸長,他發現抗拒對自己毫無幫助,隻不過使自己變得尖酸刻薄。終於體會到:“別人都和善禮貌地對我,我起碼也應禮貌和善地回應人家。”

過了這些年,經過了那個震驚與憤恨的階段,他開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生活。他開始閱讀並培養出對文學的嗜好。他說他起碼讀了1400本書籍,這些書拓展了他的領域,他的人生比以前所能想像的還要豐富。他也開始欣賞音樂,現在令他感動的交響樂以前隻會令他打盹。然而,真正最重大的改變,還是他有了思考的時間。“我一生中第一次,”他說,“真正用心看世界,並體會其價值。我終於體會到以前努力追求的很多事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價值。”

由於閱讀,他開始對政治感興趣,他研究公共問題,坐在輪椅上發表演說!他開始了解人們,而人們也開始認識他。他坐在輪椅上,還當上了佐治亞州州務卿。

達爾文,這位改變人類科學觀點的科學家說:“如果我不是這麼無能,我就不可能完成所有這些我辛勤努力完成的工作。”很顯然,他坦承自己受到過弱點的刺激。

達爾文在英國誕生的同一天,在美國肯德基州的小木屋裏也誕生了一位嬰兒。他也是受到自己缺陷的激發,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如果他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得到哈佛大學的法律學位,又有圓滿的婚姻,他可能永遠不能在葛底斯堡講出那麼深刻動人的詞句,更別提他連任就職時的演說——可算得上是一位統治者最高貴優美的情操,他說:“對人無惡意,常懷慈悲於世人……”

卡耐基在紐約市教授成人教育課程時,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很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他們似乎認為未進大學是一種缺陷。而他認識的許多成大事者的人士都沒上過大學,因此他知道這一點並沒有這麼重要。他常告訴這些學員,一個失學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