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文化導向——心智類型(9)(3 / 3)

其中,中國人最有可能為了孩子的教育而犧牲一切。這源於古代,因為那時有學問的人才可能謀得好的官位。我們說過,中國人的自我價值和地位是基於家族背景的,為了能在下一代人身上實現家族振興,這一代人可以犧牲很多。他們堅信接受教育是改變家族命運的主要途徑。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教育支出是中國家庭的最大花費了。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很多父母會毫不猶豫的借錢或花掉他們畢生的積蓄。這給受教育的人造成很大壓力,因為整個家庭都殷切期望他能獲得成功。接受良好教育是他們所追求的,也是現在和將來都為之驕傲的事。

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則相反,他們必須要在這一代人身上獲得成功。因此,他們用當前可以實現的價值來看待教育。即是說,接受教育對我現在有什麼好處呢?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學曆對澳大利亞人而言很重要,但不是壓倒一切的事。其他因素也很重要,例如個人品性、樂趣等。

△ 在澳大利亞,雖然人們看重學曆,把它看作個人成就之一,而且人們也為自己的學曆水平而感到自豪,但這不是他們用於誇耀或時常告訴他人的事。

△ 公司內部的工作培訓或繼續學習是很普遍的。大部分大公司為員工培訓製定規劃,並希望他們每年都能完成一定的培訓計劃。

△ 在澳大利亞,大學文憑並不是謀求一個管理職務的必要條件,尤其當你有成功經驗時。能幹的人還是可以成為公司的董事或者其他高層管理人員。

△ 從師學藝在澳大利亞還很多見,尤其是在某些行業。技術培訓也很流行。

△ 你的孩子在大學之前就結束學校生涯並不是件丟臉的事,特別是如果你的孩子還在接受某些培訓、從師學藝或做生意時。

△ 在澳大利亞,作為父母,不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與他們同等的學曆而感到羞辱,但是私底下可能會覺得失望。

◎ 美國人

△ 學曆對美國人而言非常重要,這是他們主要的個人成就之一。沒有大學以上的學曆對一生的事業前途影響很大。

△ 很多公司隻聘用或提升大學生(有時要求人們擁有碩士或更高學曆)做某些工作或擔任某些管理職位。

△ 大學畢業是美國人一生中的大事。畢業時朋友家人會贈送禮物。

△ 繼續教育或培訓的理念在美國是很強的,大多數公司要求每位員工每年接受一定天數的培訓。越來越多的培訓開始以在線課程的形式進行自學。這是“在職培訓”的補充。

△ 高學曆的確是一個家庭驕傲的資本之一,但不像中國人那樣強烈和重視。

△ 為了送孩子上大學,家庭會有所犧牲,但不會像中國人犧牲的那麼多,而且原因也有所不同。學曆被他們看作個人成就之一。家人會為孩子擁有的學曆自豪,並會告訴他人。學曆意味著孩子以後可以照顧好自己,在經濟上不必依靠家人了。

△ 美國人深知他們應該允許孩子自由選擇,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孩子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完成學業或達到與他們同等的學曆,通常令父母很難接受。

◎ 中國人

△ 對中國人而言,學曆是極其重要的。他們把學曆看作是提高家庭地位的途徑。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中國家庭會犧牲很多。

△ 孩子被迫刻苦學習以取得最好的成績,否則,家人會臉上無光。 △ 按照中國的傳統,特別是在古代,學者在四種人當中擁有最高地位次序為: 士、農、工,商。

△ 自身及孩子的教育和培訓仍然在家庭中處於絕對優先地位。一個中國家庭會用盡全家的積蓄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為此,他們還會節衣縮食、犧牲自己的閑暇娛樂。

△ 中國人相信接受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最終也會給家庭爭光。

△ 中國人認為如果孩子不能接受良好教育會使他們丟麵子,特別是孩子的學曆還不如父母時。

處事的態度

攀談的方式

中國人喜歡用“你吃過了嗎?”或“你吃過飯了嗎?”之類的問候來開始一次談話。中國各個地區都有其不同的問候方式。這些最直接、最常用的問候就像其他人所用的“你好嗎?”“早上好!”“今天天氣真不錯!”等問候語。他們不大喜歡開玩笑。如果他們笑,通常表示他們很高興。有些時候,中國人會用笑或大笑來掩飾尷尬。除非很生氣或被冒犯,他們很少用否定或衝撞的措辭。如果你是一個外國人,他們很可能會問你以下這些問題:

你來自哪個國家?

你以前來過中國嗎?

你喜歡中國的食物嗎?

是怎樣申請到國外留學的?

你結婚了嗎?

這件東西你花了多少錢買回來的?

中國人喜歡竊竊私語,特別是談論公眾人物,比如電影明星、政治家、富人的私事、失誤等事,因為這些事情都關乎麵子問題。

許多中國人不能流利說英語的原因之一是他們交流時基本上先要把英語翻譯成中文進行思維,他們的回答經常會是重複被提問的問題,而不是別人想要的答案。這種現象在香港經常發生。非中國籍的人在討論時總會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因為別人不能充分地理解他們用英語提問的問題。很多慣用英語交談的人能容易理解一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