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唏本來對段秀實自作主張捕殺他的士兵心存不滿,對於士兵的激憤情緒也聽之任之,想借機教訓教訓段秀實,也想看段秀實有多大能耐。現在見段秀實完全不作防備地闖進軍營,聽段秀實這麼一說,立馬覺得段秀實完全是為保護郭家名譽才這樣做的,一改原來的強硬態度,反而覺得對弱小的段秀實有必要加以保護,以免被手下人因激憤而妄殺。於是趕緊對段秀實拜了又拜,說:“多虧您的教導。”喝令手下人解除武裝,不許傷害段秀實。
段秀實為讓郭唏下定決心管束軍隊,幹脆一“軟”
到底,說:“我還沒有吃晚飯,肚子餓了,請為我備飯吧。”吃完飯後又說:“我的舊病發作了,需要在您這裏住一宿。”這樣,段秀實竟在隻有一老頭守護的情況下,就這樣在充滿殺機的軍營中睡了一晚。
郭唏表麵雖然答應了段秀實的要求,但又怕憤怒的軍人殺了這個不作抵抗且又有恩於己的朝廷命官,心裏十分緊張。於是一麵申明嚴整軍紀,一麵告訴巡邏值夜的士卒嚴加防範,借打更之便切實保衛段秀實的安全。
第二天,郭唏還同段秀實一起到白孝德處謝罪,大軍由此整治一新。
處理問題要因事製宜,要根據事情的性質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郭唏是郭子儀之子,其人並非大奸大惡之徒,而且當時唐王朝剛剛經曆了“安史之亂”的浩劫,對他的處理事關唐朝安危和大將郭子儀的名節,如果處理不好,後果不堪設想。
段秀實正是認清了當時的情勢,知道以硬碰硬可定不會有好結果,所以,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綿相迎,綿裏藏針,抓住對方的要害後,再一軟到底,讓其自動就範。段秀實以維護郭家名節為重心,先斬後奏,一軟到底卻軟中帶硬,最終不僅達到了想要的結果,而且使自己毫發無損,卻是高明至極。
3.怒罵藏於嬉笑——小宦官推倒大奸臣
諷諫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在中國曆史上可謂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名伶孟優諷楚王葬馬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而明代的小宦官阿醜的諷諫比孟優諷諫所起的作用還大,直接推倒了兩個大奸臣。
明成化十五年,權奸汪直受命巡邊。當時防邊官吏畏之如虎,莫不執禮甚恭,甚至站在路邊等候迎接。鎮守遼東的兵部侍郎馬文升對汪直不滿,獨表示憤慨。於是汪直就與陳鉞合謀,把陳鉞擾邊的罪責一古腦兒轉嫁到馬文升身上。原來,陳鉞濫殺邊民以冒功激起民憤,馬文升前往剿撫,才得平定。
由於汪直的奸詐,馬文升被貶。陳鉞細心揣摩汪直的心意,覺得應當為汪直創造一個立戰功的機會,於是,就假報邊警。憲宗讓朱永統兵,汪直做監軍。二人到邊境轉了一圈,便凱旋了。這次出征的結果有兩個:一是殺了許多無辜邊民,搶了不少財物;二是朱永被封為保國公,陳鉞升為右都禦使,汪直加了俸祿。
王越(1423-1498年)見陳鉞由代罪之身輕而易舉地升官發財,不禁眼紅起來,也依樣畫葫蘆,假稱邊關有警。憲宗也不問明原委,就稀裏糊塗地下命令,再次讓朱永領兵,王越輔助,汪直監軍。“凱旋”之後各有升賞,王越如願以償,被封為威寧伯。
王越和陳鉞成了汪直的心腹爪牙,時人把他倆比作兩把“鉞”(古代的一種斧子),莫不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