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舍生取義—一留得青白在人間(1)(2 / 3)

諸葛豐有著大無畏的勇氣,他不畏強權,甚至對皇帝都敢表示不滿的精神確實值得人敬佩。可惜生不逢時,在法律公正與否全憑皇帝一念之間的封建時代,他的剛直,他的無畏,他的勇氣卻埋葬了他自己的仕途,這確是其人生的一種悲哀。但曆史永遠是公平的,他的人生雖然因此而失敗,卻為後人樹了一個永久性的剛正執法的豐碑,他的名字也將永遠的載入後代執法者的腦海之中。

2.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名士飲鴆,為義而死

楊震最後的結局是自殺,但不是因為受賄,而恰恰是因為他的清正,這正是中國曆史的悲劇性所在。楊震因愧對自己的職責而自殺,是儒家獻身精神的最好注腳。但楊震不明白,致他於死地的真正殺手並不是自己的不稱職,而是人們劣根性的極度膨脹和權利場的血性競爭。

東漢延光二年,名士楊震(59~124年)代劉愷為太尉。一天,漢安帝的舅舅、大鴻臚(官名)耿寶來到楊震家裏。

他是特地為宦官中常侍李閏的哥哥來說情的,托楊震給予錄用,而楊震堅絕不肯相從。耿寶一再相求,對楊震說:“李常侍為國家所重用,欲令公錄用他的哥哥,實際上皇上也已經允許,我隻是轉達皇上的旨意罷了!”楊震嚴聲正色地說道:“如朝廷欲令三府錄用,應先下尚書令,今日隻憑你私下囑咐,老臣實難從命!”

楊震果斷拒絕,耿寶隻得懷恨而去。過了不久,皇後的哥哥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請求薦官,他又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司空劉授得到風聲,為了討好貴戚,沒等請托,便錄用了李閏的哥哥和閻顯的私親,並在幾日之內加以提拔。楊震對此事非常抱怨,但卻也沒有辦法。

此時,皇上下詔為他的乳母王聖建造宅第,這當然會大興土木。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人大加煽惑,動搖朝政。楊震作為大臣首輔,實在忍無可忍,上疏規諫。但是楊震的規諫,如泥牛入海無聲無息。樊豐、謝惲等人見楊震規諫不從,就更無所顧忌。他們競偽造詔書,調撥司農錢穀和現成的建築材料,各自建造起家舍、園池、廬觀,用去無數的工役費用。

楊震屢諫不從,氣憤至極。他在延光三年正月,借京師發生地震的機會,再一次上疏。這次上疏,言詞仍然激烈。前後幾次上書,似乎有了轉機,漢安帝也漸覺苗頭不對。而樊豐等人雖然對楊震側目憤怨,但懾於楊震是關西名儒,眾望所歸,也不敢無端加害。這時,河間有一位叫趙騰的男子,到宮廷上書,指陳時政得失。安帝不禁發怒,當即詔令有司,把趙騰逮捕入獄,並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楊震身為太尉,豈能坐視不救?於是又一次上書諫諍。安帝看完諫書卻仍未理會,竟把趙騰處死,拋屍於街市。

適逢延光三年春天到來,安帝借著祭祀岱宗(泰山)的名目,出都東巡。

樊豐等人乘皇上外出,更是擅用錢物,移修第宅,偏偏此時被楊震查出樊豐等人以前偽造的詔書。楊震得到這一重要證據後,卻因安帝東巡而沒能及時舉發,他想等皇上回來以後再行彈劾。樊豐等人聞訊後為了保住自己,卻日夜密商,設法先發製人。恰好此時,出現星辰逆行的天象,被他們當作借口,拿來陷害楊震。

漢安帝東巡歸來,將到京都。樊豐等人急忙去迎接,偽稱還宮必須等待吉時,請安帝先到太學院休息,並乘機密奏安帝說:“太尉楊震,袒護趙騰,前次因為陛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他心懷怨恨,意圖構逆,所以上天出現星變,請陛下先行收逮楊震,方可入宮。”

安帝不肯相信,問樊豐道:“楊震是名士,難道也這樣不守法嗎?”樊豐應聲答道:“楊震是鄧騭故吏,鄧氏既亡,免不得生有異心。”安帝這才愕然點頭。安帝的車駕一到太學院,便連夜派遣使者收去楊震的太尉印綬,免去楊震的官職。楊震沒有防備,被宦官先發製人,先告一狀,此時懊悔也已無益,就交出印綬,閉門韜晦,謝絕賓客往來。而樊豐等人繼續使壞,請大將軍耿寶再奏安帝說楊震不僅不服罪,還仍然懷有怨恨。於是,安帝下詔遣楊震回歸弘農郡故裏。楊震奉詔就行,走到洛陽城西的夕陽亭,慨然地對諸子門人說:“人生本有一死,死不得所,也是士人常事。我蒙聖恩久居宰輔,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深惡宦官傾亂朝廷而不能禁止,還有什麼麵目再見日月?我死後可用雜木為棺,裁粗布以蓋掩形體,不必歸就墓地,添設祭祠了!”說罷,便飲毒酒而死,享年七十餘歲。

楊震死後,樊豐等宦官還不罷休,密囑弘農郡太守移良,派官吏到陝縣阻止辦理楊震的喪事,不準楊震的棺柩歸葬,並命令楊震的幾個兒子充當苦役,在驛道上傳送郵件。過路人得知冤情,都為他們流淚。

一年後,順帝即位,樊豐等人全部被誅殺。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追憶恩師,同順帝追訟楊震冤案。朝廷稱讚楊震的忠誠,下詔征召楊震的兒子楊牧、楊秉為郎,賜錢百萬,將楊震的遺柩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親友,都來參加葬禮。據《後漢書》記載,會葬前的十多天,有高約丈餘的大鳥飛集柩前,俯仰悲鳴,淚下濕地,到安葬完畢才飛離,眾人都驚歎不已。朝廷也感到楊震冤枉,就用詔書為他平反昭雪。當時,有人立了一個大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