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像往常一樣欣然而來。酒過數巡,話正投機,來俊臣把話題引到工作上來。他問周興:“對於那些死不招認的犯人,老兄覺得用什麼樣的辦法審訊他最見效呢?”
周興一聽便洋洋得意地說:“這還不容易!在下給老兄推薦一法:用一個大甕,四周堆滿火炭,用火炭把大甕燒得通紅,然後把那死不肯招認的犯人放進去。這可比死還難受百倍,任他是不怕死的人,也沒有什麼不肯招認的了。”
來俊臣聽後拍手稱妙:“很好,很好!還是老兄的辦法高明,我們要當麵一試!”
說完,來俊臣便命令手下人抬來大甕,四周堆滿火炭燒起來。周興隻以為他真要在席前審犯人,也不在意,隻管吃喝談笑。
眼看著大甕燒紅了,來俊臣突然站起來說:“周興你聽著,我這裏有皇上的命令,要我審問你與邱神勳同謀的事,你最好坦白招供,不然就請老兄人甕吧!”
周興聽了如晴天霹靂,惶恐之極,連忙叩頭認罪。
武則天考慮到周興對自己也有過功勞,沒有治他的死罪,隻判流放嶺南。
結果周興在流放途中還是被他所害的仇人殺死了。
請君入甕,這個詞及故事,大家都知道。而來俊臣這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的恰到好處,令人拍手稱快。周興這個酷吏最終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演繹了這個詞,他這就叫做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捉鷹的人反被鷹啄瞎了眼。所以寬厚仁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啊!
3.繩之以法——李光弼怒斬崔眾
“將之所威者,號令也”。作領導的,若遇到不能聽從號令的下屬,千萬不能客氣,該罵則罵,該辦則辦,萬不能因縱容一人而失去應有的威信。
在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湧現出兩位齊名的不世將才:一位是李光弼,另一位就是郭子儀,史稱“李郭”。李光弼是契丹人,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南)。他“幼持節行,善騎射,能讀班氏《漢書》,少從戎,嚴毅有大略”。“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受命於危難之間,與郭子儀等名將一起,“以奇用兵,以少敗眾”,“謀定而後戰”,力挽狂瀾於既倒,為平定叛亂,維持唐王朝統治做出了重要貢獻。故史書推重他“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成為青史垂名的傑出將帥。
李光弼之所以能夠統率唐軍屢敗安、史叛軍,建立卓著功勳,是同他“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直接有關的。這一點與郭子儀“禦下恕”的做法稍有不同。也就是說,“禦軍嚴肅”,執軍法雷厲風行,是李光弼治軍上的最大特色。正因為如此,李光弼“每申號令”,就能取得“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的效果,從而確保作戰中“士卒爭奮”,勇敢殺敵,進而不斷贏得勝利。
李光弼雷厲風行執行軍法的事例很多,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怒斬崔眾肅軍容一事。
公元756年夏七月,李亨登位於靈武,是為唐肅宗。當時正值唐軍慘敗潼關,失守長安不久,整個軍事形勢對朝廷十分不利。於是肅宗即下詔讓李光弼到靈武勤王,授予他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李光弼受命後,即率“景城、河間之卒赴太原”,到那裏統率守軍,抵禦叛軍進犯。
當時,太原節度使王承業庸懦無能,無力製軍,軍政大權落到了侍禦史崔眾的手中。崔眾為人傲慢不羈,眼中根本沒有上司王承業,時常對他加以“侮狎”,後來竟然發展到“裹甲持槍突人承業廳事玩謔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