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節 各種車的問世(1 / 3)

從甲蟲到汽車

你乘小汽車或觀察小汽車行駛,經常能看到從排氣管排出的白煙在汽車尾部繚繞。這就是汽車尾部產生的渦流現象。這種空氣渦流如果很強的話,對於箱型汽車的阻力太大,能起到阻礙汽車前進的作用,所以人們一直都在研究新的車型。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有些科學技術專家開始研究流線型汽車,最有代表性的是“甲蟲車”,它是波爾舍從甲蟲獲得啟發而設計出來的。

波爾舍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年輕時當過學徒,僅短期上過工業專科學校的夜校,可以說是半路出家的技術發明家。1930年,他獨立開設了波爾舍汽車設計辦事處,他的理想是:製造劃時代的賽車,為大眾製造汽車。而納粹頭子希特勒向德國的汽車業公開宣布,把建造適合德國大眾的廉價“國民車”作為第一任務,並向德國人民作了政治許諾:“保證德國每一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在所有納粹黨員中,除希特勒本人之外,波爾舍是惟一一個認為普及汽車是有可能的人。

外形與甲蟲相似的汽車

甲蟲的外形很美,它不但能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飛,其體形符合流體力學要求,空氣阻力小。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蟲造型的優點,將其運用到甲殼蟲車車身造型上,使之成為同類型車中之王。

1939年8月15日,波爾舍的“甲殼蟲牌”大眾汽車正式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甲殼蟲”隻生產出630輛,就被命令停止生產。戰後,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恢複生產,雖然從主管到專家對“甲殼蟲”的原始設計極為不滿,但還是依照原圖紙生產了2萬輛“甲殼蟲”,結果銷售一空。起初,公司派出一個小組,前往美國開拓“甲殼蟲”市場,結果是在訕笑聲中離開了美國。後來,上百萬輛“甲殼蟲”像蝗蟲一樣爬上美國口岸,竟在美國的大地上銷售成功了。“甲殼蟲”牌汽車在世界各地累計有上千萬輛。最後“甲殼蟲”衰落了,成批成批蟄伏在大眾汽車公司的倉庫裏。近年來,改進後的“甲殼蟲”又在人們麵前出現,再一次受到歡迎。

自行車的啟迪

在中國,騎自行車的人很多很多,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但是,你知道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是誰發明的嗎?

誰也不會想到,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竟是由一個普通的護林工人發明的。那是在1801年的時候,由於工作的原因,這個護林人每天都要往返於林間的各條小路上,付出了很多辛苦。於是他便萌發了製作一種交通工具來取代走路的想法。他先造了兩個木頭輪子,然後用一個帶鞍座的木製框架將兩個輪子聯接起來,人騎上去,在平道上便用雙腳輪流蹬地使車子前進。這便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自行車了。

雖然這種木製自行車可以騎行,但速度卻很慢,騎起來也很費力。後來,蘇格蘭人發明了腳蹬,安裝在自行車前輪處。接著法國人將木輪改為鐵製的圓輪,並發明出第一輛鏈式自行車,從而使自行車的實用性大大增加了。但那時的道路多為石板路或鵝卵石路,因此在路上跑起來“格登、格登”地亂響亂顛,把騎車人的骨頭都震疼了,人們戲稱它為“震骨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1888年的時候,人們已經用套著橡膠輪胎的自行車參加比賽了。

這一年,英國的鄧錄普父子受到花園裏澆水用的橡皮管的啟發,發明了充氣的橡膠輪胎,結束了自行車硬輪的曆史。

至此,自行車的結構已越來越完善,實用性也越來越強,逐漸發展成了大眾普及的交通工具。

從那時起到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自行車也在不停地改變。先是改變了它的材料,采用塑料、高強度輕合金,不但輕巧、速度快,減震性能也更加良好,後來又出現了液壓自行車、電腦自行車等等。

電子手

在仿生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下,出現了利用先進的電子技術的假手。人手動作時,首先由神經細胞把信號送給必要的肌肉,在肌肉內產生“肌電”,利用裝在手臂皮膚表麵的電極可以檢出肌電。即使前臂已被手術切除的人,因為在殘留部分仍然存在著肌電,利用這個肌電照樣可以驅動假手。對目前的大多數電子假手說來,其動作原理是:當裝假手者一想到要使假手動作,此時便產生肌電,利用電極檢出肌電並予以放大,然後送往微型伺服馬達中,即可使假手手指動作。人的手指具有感覺,它能感知是否抓到了東西。為了使假手的手指具有相同的感覺機能,在手指上可裝上壓力檢測元件,檢出微小的壓力後予以放大,並變換成震動人體的形式,這樣的反饋方法也已經被開發出來。

拆除機器人

如要用電子假手來完成人的手指所做的多種多樣動作,單憑一組電極信號是不充分的。所以,如要製作多性能假手,就必須給手指配備幾組伺服馬達,與此相應,在手臂上必須裝有三組左右的檢測肌電信號的電極。裝假手的人在希望拇指動作的同時也希望其餘四指動作時,各電極出現的電壓波形應該是不一樣的。由裝在假手中的微型計算機根據不同的電壓波形判斷出使用者現在希望做出怎樣的動作,然後由計算機的輸出來驅動適當的伺服馬達,使之按照使用者所想的那樣動作。用於心電圖診斷等場合的由人工神經元製成的學習機,最適宜於作為假手使用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