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大胸懷、大氣魄,成就大商人 7富不忘本,回饋社會才是真富貴
從古至今,樂善好施就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它體現了仁愛、博愛、慈悲。李嘉誠篤信佛教,深信“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在致富之後,他沒有忘記回饋社會,他甚至把公益事業當做畢生的事業去經營,把慈善事業視為自己“第三個兒子”,而且是最富有的“兒子”,因為它沒有負債,可以隨時拿錢,差不多擁有他三分之一的財產,這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積累起來的財產。
李嘉誠還以個人名義在香港建立了基金會,他表示基金會80%的錢用於大中華區域,主要是為了支持教育事業、醫療事業的發展。他相信主力做好教育、醫療工作,可以解決跨帶貧窮和醫療衛生問題。
雖然做了很多好事,但李嘉誠卻不求名、不求利。從1979年開始,他為家鄉教育、醫療事業捐款不計其數,那些由他捐資興建的學校、醫院落成後,要求將他的名字刻在上麵,作為永久的紀念,但是均被他謝絕了。現在很多內地沒有命名的學校、醫院大樓,都有可能是他曾經捐資建造的。事實上,盡管李嘉誠的名字沒有刻到建築物上,但他為子孫後代所做的善舉,已經深深印刻在人們的心中,而且那是座不朽的豐碑,是永留千古的功績。
李嘉誠認為,教育是一項重要的事業,關係到國家的強弱,社會的興衰、時代的進退。因此,國民教育的成功是國家強盛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如果失敗,那麼國家將無可用之才。這就是他捐資助學的出發點。在他看來,“學生像種子,學校像土壤,教育方法和環境像陽光和雨露,而教師則是園丁”。
李嘉誠的父親是教師,他的嶽父也熱心教育事業,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要想富強起來,首先就要振興教育。“創辦汕頭大學,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李嘉誠如是說。幾十年來,他為很多大學設立了獎學金,比如,為香港大學設立了“李嘉誠獎學金”,為汕頭大學設立了“學術基金會”,還把113名汕頭大學的老師送到英國格拉斯哥攻讀雙學士,還將很多老師送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地留學,他還設立了“敬業金”,在香港高薪聘請14名專業科班畢業生到汕頭大學任教。
除了捐助國內的教育、醫療事業,李嘉誠還向國外捐助善款。比如,2002年,他向新加坡管理大學捐獻了1950萬元,這是該所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其中450萬元用於設立“李嘉誠獎學金”,資助8名在新加坡管理大學的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學生。剩下的1500萬元用於建立“李嘉誠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