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50年經商哲學01(1 / 1)

前言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提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通過創業經商,李嘉誠不僅贏得了大量的金錢和財富,更重要的是,他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宣揚了良好的思想,留下了美好的名聲,贏得了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可。

作為一名商人,李嘉誠創立了一套具有豐富內涵的人生韜略和經商哲學。在半個多世紀的經商生涯中,他傳播了“誠信打天下”、“勤奮與吃苦”、“有錢大家賺、讓利於人”、“謹慎投資”、“回報社會”等豐富的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思想,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為福布斯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富豪,李嘉誠連續六年榮膺世界華人首富,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商人之一。從1950年創業至今,李嘉誠曆經兩次石油危機、文化大革命、亞洲金融風暴等動蕩形勢,但李嘉誠從未在哪一年虧損過,他的企業橫跨世界55個國家,從香港走向內陸,從中國走向歐美,稱得上是“日不落商業帝國”。

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經商曆史,李嘉誠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美譽,從“塑膠花大王”到地產大王,再到“超人”。李嘉誠每跨入一個行業,就能立即引來行業旋風。雖然他不一定在每個行業都能成為先行者,但他總能穩穩盈利,為壯大自己的商業帝國添磚加瓦。

李嘉誠不僅是財富的化身,還是品德高尚的企業家的傑出代表。從當年的白手起家、以小博大,到後來乃至今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李嘉誠為世人展現了一個又一個財富奇跡,那麼李嘉誠到底是怎麼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呢?

苦難造就了商業天才。李嘉誠的家境並不富有,甚至說非常清貧,他的父親是一位老師,後來因為肺病去世。作為家中的長子,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放棄學業,毅然挑起了贍養母親、照顧弟妹的重擔。他在茶館裏當過跑堂的夥計,在舅父的鍾表店做過店員,在五金廠當過推銷員。在工作中,他吃盡了苦頭,但也極好地磨煉了心性和意誌力。

推銷成就了商業天才。李嘉誠的成功,與他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是分不開的,推銷不僅鍛煉了他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信處事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白手起家,一鳴驚人。1950年,年僅22歲的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塑膠廠。“長江”取意於“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足見李嘉誠的雄心壯誌。三年之後,李嘉誠的塑膠廠就漸入佳境,之後通過積極開拓世界市場,他成為了“塑膠花大王”。

李嘉誠的成功是冥冥之中的理所當然,又充滿了傳奇色彩,這與他做人、做事、經商之道有很大的關係。他的做人之道是:令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是最重要的。在激烈的競爭中,他認為隻要多付出一點,你便可多贏一點。這就是李嘉誠的經商之道。

當然,李嘉誠的成功與他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顯然分不開。他深知不僅要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大膽起用有不同才能的人,還要在企業發展的同一階段注重發揮人才特長,恰當合理運用不同才能的人。在他的領導班子裏,充滿了各種類型的人才,他們為李嘉誠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總結用人之道時,李嘉誠曾形象地說:“大部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需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為原則。這就像一台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五百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發揮其部分作用。”這句話透徹地點出了李嘉誠的用人之道的關鍵所在。

在取得商業成就的同時,李嘉誠還用心經營另一個事業——公益慈善事業。他在這方麵的付出和投入,足以讓他成為亞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公益慈善家。“一個人有了衣食住行這個條件之後,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李嘉誠一直在追求內心的富貴,這種富不忘本,懂得回報社會的奉獻精神,值得每一個企業家乃至普通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