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噠,噠噠噠,轟轟轟,衝啊,殺啊!”巍巍祁連山下就是狹長的河西走廊,民國的戰火毫不客氣的隨著吳佩孚的西北邊防軍蔓延到了這裏。。。
辛亥革命後,甘肅省出現地方實力派小軍閥割據的局麵,形成“隴上八鎮”。八鎮之中,回漢各半。回族方麵有:寧夏護軍使馬福祥、寧海(青海)鎮守使馬麟、涼州鎮守使馬廷勷(馬安良之子)、甘州鎮守使馬璘;漢族方麵有:隴東鎮守使陸洪濤、肅州鎮守使吳桐仁、隴南鎮守使孔繁錦、河州鎮守使裴建準。這樣就沒有形成全省統一的軍事力量和指揮中心,這是民國初甘肅政局的特點,它反映了這裏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和民族關係的複雜性。八鎮小軍閥互不統屬,且矛盾重重。
不過沒關係,吳子玉來了,而且還是帶著十幾萬虎狼雄獅來的。
吳佩孚別看現在是走窄了,可是投靠王振宇之後,他的實力立刻恢複了起來,下屬的西北邊防軍共計五個師,第一師師長蕭耀南,第二師師長孫傳芳,第三師師長馮玉祥,第四師師長楊森,第五師師長王陵基實際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十五萬。這其中大部分是吃苦耐勞的川軍和驍勇善戰的陝軍,更為重要的他們還獲得了武漢方麵的補給,充足的彈藥和糧秣以及足夠的軍官。用吳子玉自己的話來說,帶兵這麼多年,也就是這次最寬裕了。
而八鎮的軍隊放在一起也就是十萬人左右的規模,要知道這樣的規模已經很是讓九百萬甘肅人民苦不堪言了。所以吳子玉的大旗一打出來,這八鎮的頭頭腦腦們不得不放棄往日的仇怨開始計劃串聯自保了。
這裏頭最悲劇的就是時任甘肅督軍張廣建了,這位仁兄是1913年被袁世凱任命為甘肅督軍的。論本事到還真有幾分,在手無寸兵的情況下居然成功利用甘肅當地的回漢矛盾以及八鎮之間的互相製約成功的控製了甘肅的局麵,一度還收拾了馬安良這樣的軍閥,眼看著甘肅在他手裏就要安定了。
但是世事難料,就在張廣建主政甘肅誌得意滿的時候,護國戰爭爆發了。原本以為不過三二個月的動亂,結果卻是不到二個月就以北洋軍的全線失利告終。袁世凱死後,和新疆的那位同年督軍楊增新不同,張廣建選擇繼續投靠北洋政府的段祺瑞。原本想著這日子還能繼續過下去,不成想一年多丁點的功夫,段祺瑞政府就在直皖戰爭中轟然倒台,這下子甘肅地區就熱鬧了。弱勢中央的結果自然是再明顯不過的了,大家對於張廣建這個空降幹部的畏懼和害怕直接降到了零,在吳佩孚宣布進軍西北之前,甘肅在馬家帶領下就已經毫不客氣的宣布驅逐張廣建了。
張廣建對於回民到不是很擔心,真正讓他鬱悶的是吳佩孚。說起來大家當年可都是在袁宮保帳下混飯吃的,如今你吳子玉端起了別人的飯碗就立刻來砸兄弟的飯碗,怎麼看都不能算是厚道吧。搞不清狀況的張廣建甚至還給吳佩孚發了個電報,希望他不要滋擾甘肅當地百姓。
偏偏自大的吳佩孚眼下的兵強馬壯,壓根就沒把張廣建放在眼裏,直接一個電報回給他,讓他立刻辭職速速滾蛋,氣得張廣建大罵秀才無禮。
隨後張廣建以甘肅督軍的名義急電北京新成立的張作霖政府,希望獲得中央的支持,為了爭取這個可能存在的支持,張廣建還在電報末尾加了一句:“職部定帥全省軍民抗爭到底!”
可電報仿佛石沉大海一般,北京方麵對於張廣建的通電居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當從來沒發過一般了無音訊了。
到了這個時候張廣建要還不明白他就是傻瓜了,北京那邊肯定是對吳佩孚現在的行動采取了默認甚至是默許態度的。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張廣建又試圖在吳佩孚的兵鋒之下保住自己甘肅督軍的位子。
可惜王振宇配給吳佩孚的楊度此刻還在武漢休假,在楊度看來,甘肅問題根本不值得他操心,他要操心的也就是大軍最後進入新疆之後的事情。所以沒有政治限製的吳佩孚十分幹脆利索的拒絕了張廣建的要求,不過吳佩孚還算不忘舊情,最後告訴張廣建,你小子及時走,我會派兵護送,反之,那就是敵人了。
張廣建看到這樣一個答案,不由自主的長歎了口氣,坐了五年的甘肅督軍算是到頭了。11月17日,甘肅督軍張廣建宣布下野。而陸洪濤等四位漢人鎮守使思索再三,怎麼算也算不出自己的軍隊如果武力反抗會有半點勝算的樣子,也立刻幹脆利落的宣布接受西北邊防軍的指揮。而吳佩孚對於這些降將自然是不會重用,每人五十萬華元打發去當寓公。至於麾下的軍隊自然毫不客氣的選擇精銳收編為西北邊防軍第六師,於學忠被破格任命為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