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後袁時代(二)(1 / 2)

袁世凱死了,由於某隻大蝴蝶的關係,袁世凱比曆史要早二個月離開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和曆史更加不同的是,此刻的中國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劇變時期,這個劇變並不是西方列強所希望看到的。

北洋上下在袁世凱病故,馮國璋投降之後,終於在強大的護國軍麵前認識到了自身所麵臨的巨大危險,二次革命時期從孫文手裏奪取的南方省份在這一次的護國戰爭中丟失的幹幹淨淨。如果隻是丟失地盤那還沒什麼,最要命的是還丟失了北洋七大野戰師中的三個第二,第四以及第六師,此外還有第三師和第七師在四川讓蔡鍔打的潰不成軍,勉強逃回陝西,張懷芝的第五師雖然保存了建製,也是損失不小,引用段祺瑞在六國飯店同北洋將領的講話來說就是沒有比現在更糟糕的時刻了。

而在後袁世凱時代,由於馮國璋的垮台,段祺瑞成為了北洋當仁不讓的核心。他的嫡係第一師,第五師,第七師,第十師,第十五師,第十六師均未在護國戰爭中受到什麼太大打擊。可以說曆史上的皖係幾乎都保存了下來,如此一來,老袁之後,北洋反而變得團結起來了。所以雖然在這次護國戰爭中,北洋勢力輸人,輸地又輸錢,但是考慮其依然控製著北方的地盤和重工業以及中央政府的名分,所以在列強眼中,北洋依然是中國頭一號的勢力集團,不容忽視。

而在南方,一下子就冒出了三個老板。這排第一位的並不是這次戰爭獲利最豐的王振宇,而是第一個發起護國戰爭的蔡鍔。

相對於王振宇,蔡鍔的勝利才是實打實的。護國戰爭最先爆發於雲南,戰鬥於四川,可以說是首義了。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老袁把能調的軍隊,能征集的物資全部優先使用到了四川戰場。老袁的算盤打的很公式化,就是槍打出頭鳥,靠著四五倍於蔡鍔的兵力優勢,爭取在最短的時期撲滅蔡鍔的起義,然後殺雞給猴子看。可惜蔡鍔不是孫中山,人家是正兒八經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高才生,是日本天皇親授軍刀的的專業軍事人才。這以寡擊眾的爛賬硬是讓蔡鍔打的風生水起,如果不是北洋軍中有吳佩孚這員猛將,曹錕本人都差點折在蔡鍔手裏了。所以盡管袁世凱下了血本,但是很遺憾,他虧本了。

而蔡鍔的戰果雖然隻是四川一省,但是他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已經引起了西方列強的高度關注,至少他比整個護國戰爭期間窩在安江一動不動的王振宇要優秀的多。

有蔡鍔這樣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蓋世英雄在,在戰場上毫無出彩表現可言的王振宇也就隻好屈居第二了,但是王振宇不在乎這點,因為這一次護國戰爭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收益最大的那個都是他。

首先從地盤來上來講,原本隻擁有廣西一個省外加湖南湘西一地的王振宇成功利用了袁世凱注意力投向四川的機會,一口氣拿下了湖南,廣東,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以及浙江湖州,嘉興,杭州地區的地盤。用日本特高課的說法,這簡直就是蛇吞象的經典案例。

這種勝利其實是建立在王振宇過去四年一直致力於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其二十萬裝備精良訓練嚴格的青年軍基礎上的。但是仔細想想,這並不足於成為他打敗大清帝國舉全國之力編練出來的北洋軍的理由。王振宇的勝利嚴格來說是有有心算無心外加撿便宜的嫌疑,最實在的例子就是他在湖南,湖北,廣東,江西四省的軍事勝利是利用北洋軍抽調這四省的軍隊去四川進攻蔡鍔從而防備空虛的機會。而東南會戰盡管對外宣稱是以少勝多,但是實際上馮國璋從始自終都因為軍費和物資的匱乏以及北洋內部政治鬥爭的原因,沒能實現兵力的集中,第五師張懷芝出工不出力,第十師盧永祥行動遲緩,而徐樹錚指揮的第十五師和第十六師更是幹脆壓在徐州就是不挪窩。這個情況導致的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馮國璋做了一份完美的作戰計劃,卻因為執行力變成了護國戰爭最大的笑話。按計劃行動的部隊最終被各個擊破,加上例如趙勇夜襲,英法幹涉,艦隊反水等意外事故,馮國璋最後的失敗也就因為種種緣故變得無可奈何了。

但是無論多麼的僥幸,王振宇獲得六七個省的地盤是事實,他成功的擁有了漢陽兵工廠,漢陽鋼鐵廠,金陵兵工廠,上海江南製造局也是事實,他在這場巨大的勝利中獲得了超過三十億華元的紅利以及年度財政收入從不足四千萬銀元(四億華元)躍升到了四個多億銀元(四十多億華元)更是一個巨大的事實。而隨著他地盤的擴大,僅僅是貨幣兌換這一項,他就能進賬差不多一百二十億華元(發行240億華元去兌換市麵上的貨幣),這完全可以彌補他為了準備和發動這次戰爭所花掉的錢,還略有盈餘。而國社黨的影響力也隨著這一次戰爭的巨大勝利而擴大了許多,一躍成為和中華革命黨,進步黨並列的中國三大政黨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