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果是在4月9日這一天的上午,馮國璋簽署命令,命令麾下八萬八千名官兵向青年軍打白旗交械投降了,這也是曆史上北洋軍第一次大規模投降,馮國璋、王占元等北洋高級將領也沒有逃走去當寓公,和曆史上的北洋將領不同,他們選擇了軍人的榮譽。
4月11日,根據王振宇的命令,在東南作戰中立下大功的白崇禧的第七師被允許第一個進入南京,次日,也就是4月12日,陶峙嶽指揮的第一師成功的搶在孫中山的中華革命軍之前進入上海,同日,浙江杭州,朱瑞宣布反袁(此時袁世凱已死,朱瑞是打算鞭屍嗎?),並帥所部軍隊加入青年軍戰鬥序列(氣得連續攻城四日的中華革命軍氣得牙癢癢),改編為猛虎青年軍第十二師。
袁世凱比曆史上提前二個月嗝屁,這也使得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進入“後袁世凱時代”。
原本控製了大半個中國,得瑟的不行的北洋軍,在短短四個月的護國戰爭中被護國軍,青年軍,革命軍為主導的反袁軍打的一敗塗地,勢力範圍直接縮回到了秦嶺淮河一線。更重要的是,袁世凱死了,馮國璋降了,整個北洋陷入到了群龍無首的狀態。到了這個時候,戰爭差不多該結束了。
4月15日,蔡鍔方麵的代表梁啟超,蔣百裏,王振宇方麵的代表趙恒惕,楊永泰,孫中山方麵的代表胡漢民、陳炯明以及黎元洪的私人代表湯化龍和北洋政府的代表徐世昌,曹汝霖一共九人在英法美日俄等列強強烈呼籲下終於坐到了南京的談判桌上,開始了史上著名的九人會談,又稱五方會晤。。。
而在會談的前三天,雙方的軍事行動就已經實際停止了,北洋軍是不敢打下去了,而青年軍這邊是要緩口氣,蔡鍔那邊是主將身體出問題了,孫中山這邊則是想打也沒得打了,再打隻能和王振宇過招了。
護國戰爭打到這個地步,傻子都看出來王振宇是最大的贏家。雖然孫中山的中華革命軍(又稱三省聯軍)占據了包括寧波在內的浙江大部,但是王振宇的青年軍成功的占領了南京和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加之他們在之前一係列軍事行動奪取了湖北,廣東這樣極其富庶的地方,在各方看來隻要經營得當,王振宇就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頭號人物。這個觀點至少在日本特高課內部是有一個共識的,而英法等國目前對王振宇的態度也是十分的好,隨著王振宇的軍隊進入上海,中華開發總公司總經理葉國軒終於在上海法租界和法國方麵簽署了一攬子采購計劃合同,這個合同包括了鋼鐵,豬鬢,桐油,各種礦石在內一係列物資。
讓人十分驚訝的是,包括鋼材在內,王振宇最後決定的價格都比國際市場目前的價格低百分之十。這到不是王振宇要討好列強,而是一個交換,按照附屬的秘密政治協定內容。
第一、列強會承認一個由王振宇出麵組織的南中國地區性政府,同時承認這個政府具有獨立的關稅權(僅限於英法承認);
第二、由英法控製的廣東,上海等南中國地區的海關以及其關稅會在這個地區性政府成立之後移交給這個地區性政府;
第三、所有涉及賠款的義務均與該地區性政府無關;
第四、武漢和廣州的租界收回問題的談判可以開始進行,並在五年內完成該談判;
第五、英法希望南中國地方區域性政府成立後,可以以合作的形式向歐洲輸出勞工甚至是參戰軍,所有的薪水和武器,費用皆有英法承擔;
第六、如果王振宇將軍的軍隊最終出現在歐洲並幫助英法獲得戰爭的勝利,那麼在戰爭結束後,允許中國方麵以較優惠的價格獲取戰敗國的軍事物資的優先處理權。
應該說英法兩國為了歐戰的最後勝利,在和王振宇的談判中放棄了一些重大利益,特別是把南中國地區的海關交給王振宇主導的南中國政府,這如果是放在戰前是絕對沒有可能的。至於租界問題,英法兩國也是采取拖延的態度,對於王振宇提出的上海租界問題,英法的代表甚至談都不肯談,態度十分強硬,考慮到日本的因素,最終王振宇沒有在這一點上繼續堅持。既然王振宇這邊和英法這兩個列強談得差不多了,那麼接下來中國的未來就要看和國內諸侯們會晤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