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社交提升,是不是名媛都要有人脈(2)(1 / 2)

懂得交心是社交的上上策。市麵上教導你做好人際關係的書籍多得數不勝數,其中秘訣,就是真心對待朋友。不要認為你請一頓飯,就會對你產生好感。用努力、用真心去理解別人,比一頓飯、一個小禮物更為重要。關心他人與其他人際關係的原則一樣,必須出於真誠。不僅付出關心的人應該這樣,接受關心的人也理應如此。它是一條雙向道,當事人雙方都會受益。努力傳達對別人的關心,就算方法再笨,對方也會記住你的真誠。但如果沒有半點真誠,那麼閱讀幾百本書籍也不過是看了一堆沒用的文字而已。因此,不要試圖用什麼訣竅來尋找真正的朋友。要知道,再遲鈍的人,也有感受真心的能力,不會因為你的雕蟲小技而留在你的身邊。

愛麗住在一個高檔社區裏,因為平日繁忙,和鄰居們沒什麼來往,一直沒交到朋友。她家樓下住著一個女孩,雖然經常遇見,卻一直沒有適合的機會結交。直到有一天,愛麗去小區附近的超市,走在她前麵的正是樓下的那位女孩。那個女孩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進去後才鬆手。當愛麗道謝的時候,女孩說:“我媽媽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隻希望她遇到這種情況時,也有人為她開門。”從此,愛麗就和女孩一家有了往來,生活也變得越來越溫馨。

古人雲:“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口碑是雕刻於心靈的記憶,因此“金杯”“銀杯”不如好口碑。讓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去審視自己,用心做事、真誠待人,以至誠的心去贏得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交往有度,遵守規則

你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呢?內向的,還是開朗的?古板的,還是不羈的?猶豫的,還是果敢的?每個女人的不同性格,決定了其所擅長的不同領域。

“取相於錢,外圓內方”,是中國民主同盟領袖、近代職業教育家黃炎培為自己書寫的處世立身的座右銘。能夠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是中庸性格。宋代程頤這樣解釋:“不偏之謂中,不倚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裏的“中”,就是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在女人的社交生活中,時常會有這樣“中庸”的人出現,她們該“方”時“方”,該“圓”時“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能恰到好處,左右逢源。

處世大師孔子自稱,若論仁德,他不如顏回,但他可以教顏回通達權變;若論辯才,他不及子貢,但他可以教子貢收斂鋒芒;若論勇敢,他不如子路,但他可以教子路畏懼;若論矜莊,他不及子張,但他可以教子張隨和。孔子之所以能取勝於人,就在中庸之道,他吸收了各人的長處又避免了他們的短處。

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認為,對心胸狹隘的人,要擴大他的胸襟;對血氣方剛的人,要使他平心靜氣;對思想卑下的人,要激發他高昂的意誌;對勇敢凶暴的人,要使他循規蹈矩。他左之,則右之;他上之,則下之。總之,一切要以中和為尺度。

如果你能做到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可方可圓、可進可退,則不論在何時何地,你都能擁有一個和諧的狀態。

許多時候,我們都說著自己並不想說的話,做著自己並不想做的事,甚至還很認真。因為屈於禮儀、懾於壓力、拘於製度、限於條件,我們經常陪了不想陪的客,進了不想進的門,送了不想送的禮。

如果說世界是一個矛盾複合體,那麼處在這個複合體中的我們,必然會領受許多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精神自我與物質客體的不協調和不統一。矛盾的錯綜決定了在解決它時,為了滿足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人們不得不做出一些犧牲自我的抉擇,於是,便產生了說做違心事說違心話的現象。

我們通常把違心做事、違心說話,看成是一種懦弱、一種世故、一種人格破損和刁鑽處世。其實,這也未必。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時候,它也可以是一種善良、一種智慧和一種獻身。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的製度、環境、禮儀、習俗無不作用並製約著你。台灣地區著名作家羅蘭早有所告:“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一個人能夠整天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他自己所想過的生活。”我們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隨心所欲,但世界從來不是因我們的意願而改變的,每個人都在被動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不僅有現在還有未來,不僅有自身還有環境,不僅追求實現自我,也在同樣追求友愛、安全和形象。盡管你並不很樂意背棄自我,但為了換取尊嚴、換取平靜、換取良好的環境等等,奉獻出自己的一部分心願還是十分必要的。

隨著社會文明的提高,人際間的縱向聯絡日趨淡漠,橫向的聯係卻日益加強。在社交中,女人不僅要做到讓自己開心,也要讓自己身邊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也開心起來。如果在交際中,你沒有忍讓、妥協和遷就的準備,那隻能處於四麵楚歌之中。縱使你有三頭六臂,也將被牽製得疲憊不堪而無法前進。所以,雖然遷就、妥協都有那種“不得不”的心態,但仍不失為人際間的“潤滑劑”。如果世界因為你的委曲和服從而有了風光,那這風光也不會少了你的那一份。當然,過猶不及,如果你事事處於無自我狀態,處處由別人支配,把自己規範成一缽盆景,隻要別人滿意、別人喜歡,自己扭曲成怎樣都可以,那就怎麼也風光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