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是某品牌服裝的銷售經理,主管華東區的業務已經有好幾年了。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但她卻在一夜之間做出了辭職的決定。“我覺得我的職業生涯麵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停滯狀態,總是在做著以前做過的事情,”吳梅說,“而且以我目前的職位,很難在公司有更大的作為了,所以我決定到法國繼續讀我的服裝設計專業。對於今後的工作,我並沒有太多的擔心,選擇辭職就是因為有這份自信。”
在職業的某個階段,我們會出現所謂的“停滯”期,這是一個信號,一旦出現,就意味著你需要充電了。這時,最重要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把職業過程變成一個無止境的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樹立“沒有職業的穩定,隻有技能的穩定和更新”的觀念。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如人們常說的: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就會永遠休息。如果你覺得盲目的學習沒有目的、效果差,那麼考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很多人覺得隻要工作出色,沒有證書也照樣能在職場生存,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
薇薇是一家貿易公司的財務總監,主管著公司所有的會計核算工作。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8年,雖然沒有那一紙“注冊會計師”的證書,可薇薇工作起來,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感覺自己完全能夠勝任工作,領導也比較器重我。我完全沒必要為了去考一個證書而耽誤正常的工作,那樣的話,老板也會對我有看法的。我有很多同學在上班後不斷地考各種證書,希望能往更大的公司‘跳’,甚至請了假去充電,結果影響了工作業績,得到的卻是與能力不相匹配的待遇。”
從薇薇目前的角度看,也許她的話是正確的,可如果放在一個大的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中分析,就站不住腳了。所謂“技多不壓人”,“充電”和“敬業”不該有任何衝突,“充電”的目的是更好地“敬業”,不能隻是為了“充電”而“充電”,這應該是職業女性警醒的地方。
現代社會緊缺複合型人才。如何使自己從“單一型人才”轉變為“複合型人才”?實施技能儲備,使價值“保鮮”是關鍵。所以,我們在充電時,要注意盡量與原有技能相關,這樣才能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就業範圍。
在一家國際海運公司為英籍首席代表做秘書的薛佳,經常接觸到國內外一些大的企業谘詢機構。她說:“我的專業是英語,除了能像外國人那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外,目前看來並沒有任何特長可言。在這家海運公司工作了兩年之後,我終於申請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MBA,我想學成之後可以去一家跨國谘詢公司工作,為企業經營者們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當然,從一個傳統行業跳到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裏是需要代價的,唯一能夠達成目的做法就是充電。”
如今,本土企業的國際化及國際企業的本土化,使那些精通一門外語、具有“一專多能”、通曉國際商務規則的外向型人才備受青睞。所以,為了增加事業打拚資本的充電,必須同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緊密地聯係起來,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
我們常說,“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在這個知識經濟的年代,職場充電已經成為現實需要,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不管你是想另起爐灶玩跨界,還是待在原地,或者逆勢向上攀登,充電已經成為職業生涯不可或缺的安全墊。所以,還等什麼呢,立刻行動吧!
突破思維定式的束縛
麵對每天重複的工作,上班族總會逐漸形成某一種習慣。從好的角度來說,這表明我們對工作越來越熟練了,碰到各種狀況都知道如何去從容處理;但是從不好的角度來看,要是我們每天麵對大多數狀況,都是用同一種思考模式、同一種方式去處理,那麼我們很可能會成為整個團隊往前邁進的障礙。
“懷疑精神”要求人們既相信書本,又不被書本所束縛;既尊重知識,又不迷信權威;既繼承前人的成就,又努力攀登更高峰巒。運用質疑進行學習、創新,你就能打開一片廣闊的新天地,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
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他尚未成名時,曾去歐洲參加音樂指揮家大賽。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後一位出場。拿到評委交給他的樂譜之後,小澤征爾稍作準備,便開始全神貫注地指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