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隻有通過工作,才能保證精神的健康;隻有在工作中積極思考,工作才是一件快樂的事。”在工作中學習,有利於我們的知識結構化、係統化,並形成一個適合崗位工作需要及自身的知識體係。這是工作對我們的要求,同時更是工作提供給我們的一個絕好機會。很多人在工作中學習的實踐證明,工作需要學習,工作正是因學習而高效、快樂。
以空杯心態製勝
做事的前提是要有個好心態。如果你想學到更多學問,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杯子吧。隻有這樣,你才不會驕傲自滿,故步自封。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什麼?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
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嗎還要到我這裏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其象征意義是,好心態是做事的前提,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有位記者采訪一名MBA學員,她說自己最大的體會就是,參加任何一項學習,最重要的是保持“空杯向上”的心態。
剛開學不久,這位同學作為項目負責人,提交了一份作業,同學們認為她的方案太“小家子氣”,直接指出她的設計更適合中小企業,因為她隻考慮了降低成本的要求,卻沒有想到如果降低成本是以犧牲效率來換取的,那麼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她當時很不服氣,導師就給她講了上麵那個“空杯向上”的典故。於是她開始自我反思。她自己來自一家中型民營企業,做質量管理工作,平時是審核各部門的資料並提出改進建議,溝通簡單,思維程式化,這使得自己在做課堂案例的時候,思維受局限,而且不夠縝密。從此,她開始有意識地克服自己這個缺點,讓自己“空杯向上,我心飛翔”。
一年之後,老師安排她負責MBA畢業典禮的會議現場總調度。她畫好縝密的流程圖,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甚至包括花盆的擺放、導師上台的位置、同學的合影等等非常細節的地方,還留下兩位同學專門應對突發情況,這在讀MBA以前她是絕對做不到的。懂得控製重點和要點,她逐漸感覺到自己的思維開闊起來,一步步實現從小思維到大思維的轉換。
有沒有這樣的時刻,你覺得自己在這個領域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已經足夠了?林語堂曾經說過:“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你現在處於哪個階段?認為自己什麼都懂,還是什麼都不懂?努力汲取智慧吧,不要等到年老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晚年時,國家準備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在物理、化學方麵的傑出貢獻,但被他拒絕了。法拉第退休之後,仍然常去實驗室做一些雜事。一天,一位年輕人來實驗室做實驗。他對正在掃地的法拉第說道:“幹這活,他們給你的錢一定不少吧?”老人笑笑,說道:“再多一點,我也用得著呀。”“那你叫什麼名字?老頭?”“邁克爾·法拉第。”老人淡淡地回答道。年輕人驚呼起來:“哦,天哪!您就是偉大的法拉第先生!”“不”,法拉第糾正說,“我是平凡的法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