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也聽過這個的故事:
兩個饑餓的人遇到了一位熱心的長者,得到了一筐魚和一根漁竿。其中一人選擇了魚,他留在原地,很快將魚烤熟,兩三天就吃完了,然後又是饑餓,直到餓死;另外一個人得到了漁竿,他拿著漁竿,忍著饑餓走向大海,然而路太遠了,在他未走到海邊時也餓死了。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遇到了一位熱心的長者,也得到了一筐魚和一根漁竿,這兩人卻都活了下來。原來,他們倆合作,一起走向大海,路上,每隔一段時間烤一條魚吃,就這樣一直堅持走到了海邊。接著,漁竿發揮了作用,他們不僅生存了下來,還依靠自己的勤奮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從這些故事中,你可能有很多的想法。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家要學會合作。單個人的資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如果人人都拿出自己的優勢和大家分享,把各自的長處疊加起來,一加一大於二,那麼這支團隊的力量就是難以想象的。
探險家發現,深海裏,一些凶猛的大魚會一動不動地停在一種小魚麵前,還平靜地張開了魚鰭,小魚見了,毫不猶豫地迎上前去,緊貼著大魚的身體,用尖嘴東啄啄、西啄啄,甚至還將半截身子鑽入大魚的鰓蓋中——這一現象並不是偶然的,其實,這是小魚在為大魚治病。
這種“水晶宮”裏的魚“大夫”身長隻有三四厘米,色彩豔麗。因為遊動時就像一條飄動的彩帶,所以被人稱為“彩女魚”。彩女魚喜歡在珊瑚礁中或海草叢生的地方遊來遊去,在開設它們的“流動醫院”。一見到彩女魚,各種魚就會遊過去,把它團團圍住,有時甚至會出現幾百條魚圍住了一條彩女魚“求醫”的現象。
生物學家解剖彩女魚後,發現它的胃裏裝滿了各種寄生蟲及腐爛的魚皮等。原來,魚“大夫”用尖嘴啄掉大魚身上的寄生蟲,清除大魚傷口的壞死組織,而這些髒東西又成了魚“大夫”的美味佳肴——這就是一種自然界中神奇的“合作”關係。因為這種合作對雙方都很有好處,所以生物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共生”。
《禮記》有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們要學會分享工作中成功與失敗的體驗,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大家共有的成果。同時在分享中,我們還可以通過群體智慧來探討、解決個別的困難和問題,這樣既培養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的精神,也促進了大家共同的學習和進步。
對個人來說,學會與團隊夥伴分享自己的優勢,不斷解除身上的枷鎖,不斷地充實自我,不斷地去取得更大的進步,會為自己打開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不做團隊中的“短板”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我們都知道,用來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其價值在於盛水量的多少;對於一隻開口不齊的木桶來說,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構成它的最長的板塊,而是其中最短的板塊。這塊短板本身是起作用的,隻是“發展”得沒有其他木板那麼好,就會因為個體的落後而影響了整體的實力。
現在,很多管理專家都在研究解決如何把企業最短的那塊“木板”變長。例如,在有些企業,生產能力、研發能力比較突出,是“長板”;而營銷能力相對較差,造成產品積壓,那麼它就是”短板”。這時,管理專家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解決營銷問題。或是,有的企業銷售不錯,但擴大生產所需的資金是企業發展的軟肋,那麼,企業上上下下都會著手解決這個“短板”……
大學裏,評獎學金也是這樣。假使要求每門功課都在80分以上才有資格參評,即使你隻有一門功課的成績是79分,而別的科目都在90分以上,那你也同樣沒有資格參加評選——那門79分的功課就是你的“短板”,這是你最不樂意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