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出頭的椽子先爛”,正是人生痛苦經驗的總結。如果不總是暴露在陽光日曬之下,或許不會爛得那麼快,或者根本就不會爛掉也說不定。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就一點點的好處也僅僅是能夠讓別人知道你的突出,可是這種突出會給以後的職場生涯埋下禍根。如果你的額上生角,必定會觸傷別人;這時候如果你自己不把角磨平,那麼自然會有別人來用力折斷你的角。一旦被別人折斷,那麼就不是自己磨平那麼簡單了,必定混著血肉,那麼痛苦的依然是你自己。
牆頭草往往被人看不起,領導也是更想要有見地的員工。所以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領導都喜歡拿出很多計劃和方法來刺激員工,看看誰最有本領和頭腦。可是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我們不難發現,凡是處事上有很多經驗的人,他們則和我們設想得完全相反,一個個都是屬於深藏不露類型的。難道真的是他們沒有新穎的創意和點子嗎?如果不是,又為什麼好像他們都是庸才?
其實不然,他們是把牆頭草的處世哲學發揮到了極致。其實他們都是能言善辯的人才,隻是不顯露自己而已。他們看起來好像個個都心無大誌,可是古話說得好: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願久居人下者?意思就是有雄才大略的人都不是愛出風頭之人,而是深居簡出甘於人群之中。他們明明就有不同於常人的智慧,卻不肯在言語、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知道樹大招風,所以有所顧忌。一旦嶄露頭角,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那些人就會與你疏離,甚至成為你的阻力、破壞者。所以那些大智慧者都不是出風頭之人,反而他們很沉默,盡量隱藏自己於人群之中。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連最基本的立足之處都沒有了,哪裏還能實現你揚名立萬的目的? 年輕人往往都不懂得謙卑,或者說低調,反而剛剛步入職場,就想著怎麼樣引起領導的注意,怎麼表現自己,怎麼得到別人的另眼相看,結果往往樹敵太多,與同事不能和諧相處,就是因為言語鋒芒的緣故。言語所以鋒芒,行動所以鋒芒,是著急要別人知道自己,並且記住自己的原因。那些身邊處世有很多經驗的同事,所以能夠韜光養晦,也是因為曾受過了這種教訓。
所以做人做事就要學會掩藏自己的鋒芒,不要不好意思去做一棵牆頭草,學會必要的時候隨大流的生存,關鍵時刻再展示自己是很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