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回到越國後,決定要報仇雪恥。他怕眼前的安逸富貴消磨了複仇的誌氣,於是決定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吃飯的時候就嚐一口苦膽,然後在心裏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不用席子睡覺,就用在吳國時候睡的柴草,就是提醒自己時刻不忘仇恨。
勾踐決心要讓越國富強起來,然後再出兵攻打吳國,一舉殲滅吳國。於是他親自到田裏耕種,還叫夫人學習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此前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幅度減少,勾踐還製定獎勵政策,鼓勵生育,繁衍子民。在勾踐的治理下,全國的老百姓都齊心協力生產,以助國家早日成為強國。
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做好了充分準備,帶著部隊大規模進攻吳國,吳國之前敗在齊國手下,現在國力不及,於是也失敗了。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後來勾踐北上和中原強國聯盟,幾次征戰,最終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成就了一番偉業!
曆史上有名的君王都能夠在必要的時候低下頭,忍辱負重地等待反擊,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學會在必要的時候低頭做人,然後厚積薄發呢?
人人都有自尊心,可是關鍵時候也要學會用“好意思”低頭來化解一時的挫敗,目的不是低頭,而是為以後贏得更大的自尊服務。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不會像故事裏那樣的美好和一帆風順,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人意的事情,也會有很多人就在這時候退縮了。殘酷的現實如果需要你迎難而上,那麼你就要不畏懼的勇往直前;如果它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樣的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做一個“孫子”。我們知道,敢於硬碰硬,是一種壯士的堅強,可是,有時候胳膊擰不過大腿的,硬的不行我們就要采取曲線救國的策略。硬要以卵擊石,隻能做無謂的犧牲。
現實中,為了尊嚴和人前的形象而逞匹夫之勇,很多人都能做到;可是一個成功的人是百忍成金的,他們把麵子當做身外之物,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樣的大道理、大智慧卻不是每個人都悟得出的,所以成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學會做“孫子”,以後才能當“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