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選擇“不好意思”,持之有度,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 1甘居人後,成就大業
生活中很多人總想高高在上,想當領導當老大,凡事不甘心屈於人後,好像低個頭就是低人一等,就抹不開麵子。如果他們身份地位低,就更加覺得顏麵無光,所以他們不好意思輕易低頭。殊不知一個真正有胸懷和抱負的人,並不是一貫保持著高高在上的態度,而是在適當的時候懂得低頭、屈服,為的就是以後的成功。事實上,真正的強不是用強,而是用柔,真正的強不是一直都處於強者的地位,而是學會適當的低頭,所謂要想進入一扇門,就須頭低得比門框矮;要想登上一座成很高的頂峰,就得彎腰做好攀登的準備,就是這個意思。
可惜,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在與人相處中,他們往往不好意思低頭。實際上,人際交往中學會遇到事情能夠先低頭,事情會更順暢。在職場也好生活中也好,低姿態可避免很多障礙,低頭做一回“孫子”不是你就真的成了孫子,而是你可以謙卑的學會很多東西。
中國人從古代到現在都是這樣,古訓向來提倡“以忍為上”、“吃虧是福”,這是一種玄妙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要學會先當孫子,才能後來當爺爺。先人的經驗告訴世人,不要一味地高仰著頭,把別人都踩在腳底下,有時候要會低頭。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那些隻是一小部分的成功者,更多意義上的俊傑該是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大智慧者,他們信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為了成功,他們甘於低頭做孫子,最後抬頭揮出最有力的拳頭。
有人會問,當孫子是不是顯得特別沒尊嚴?可是想一想,哪個成功者是與生俱來的呢?他們不是一樣要先從最底層做起,當好孫子,日後才能稱雄。
吳王闔閭攻打楚國成功後,成了南方霸主。與吳國相鄰的是越國,與吳國向來不和睦。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登基,決定出兵攻打吳國。兩國開了一場大戰,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因戰負傷,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在戰場受傷死後,他的兒子夫差即位。夫差記得父王臨死前對自己說的話:“不要忘記為吳國報仇。”夫差時刻不忘這句囑咐,每次經過宮門,手下的侍者就高聲呼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每每都會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為了給父親報仇,叫伍子胥和奸臣伯嚭集結兵馬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抓到吳國做了俘虜。吳王為了羞辱越王,讓他做喂馬等一些下人做的工作。勾踐心裏很不服氣,但仍然做出一副謙卑又忠心順從的樣子。每次吳王出門,勾踐就跑到麵前牽著馬;夫差生病時,他就在床前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以為他對自己已經無比忠心了,於是就放勾踐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