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812章 京華煙雲二十二(1 / 2)

對於蔣德璟的憂慮,黃道周並非不能理解。換做在他未嚐出任蒙古諸部司法官之前,他的想法也許同現在的蔣德璟沒什麼兩樣。

說到底,他們都無法相信,脫離了祖先製度之後的崇禎會將大明帶向一條正確的道路。畢竟從曆史來看,每當王朝處於困境,就會有人試圖變法革新,以解決王朝所麵臨的各種矛盾,使王朝能夠再次煥發出生機。

可是除了商鞅變法之外,大多數的變法革新都是失敗的。畢竟,所謂的變法革新都是在走前人所未走過的道路,不僅沒有經驗可以借鑒,而且變法的對象大多指向了既得利益階層。

對於那些既得利益階層來說,他們天然反感任何變法革新的舉動。他們希望這個世界最好是永恒不變的,這樣他們的子孫後代就能繼承他們的財富、權力和地位,成為這個永恒世界的主人。

他們可以協助崇禎大力興修水利,也能容忍在一定時間內支持朝廷發展工商業,但是他們實在是無法忍受,任由皇帝開啟民智,煽動起民眾反抗上位者的勇氣。

在過去的十餘年裏,他們能夠忍受這樣的改革,並不是因為他們讚成改革的內容,而是大明確實已經瀕臨了崩潰的邊緣。如果他們再不接受改革,眼看著就要抱著整個家族去給崩潰的王朝陪葬了。

但是當改革開始出現成效,王朝停止向深淵滑落,開始轉頭向上升起時,既得利益者們就認為,既然王朝已經度過了難關,那麼國家政策就應該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也就意味著改革也許到了該停下來的時候。

不過對於在草原上呆了數年的黃道周來說,這種永恒不變的世界觀已經破產了。看看那些黃金家族的成員吧,他們的父祖哪個沒在中原享受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但現在就算是黃金家族的領袖,日常的生活享受也未必及得上中原的普通士大夫之家。

黃道周相信,當初的鐵木真、忽必烈一定不會想到,自己的子孫會被趕出中原,重新在草原上流浪,甚至於今日需要在後金和大明之間掙紮求存。

從那時起,他腦海中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算是破碎了。他開始認為皇帝所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發展觀念才是正確的。既然如此,改革就應該是一條河中的流水,時時刻刻都在流動,也就說改革隻有進行時,而沒有完成時。

皇帝究竟想要把大明帶往何處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改革帶來的好處是否能超過改革引起的弊端,如果不能的話就應該換一個方向。

雖然黃道周對於改革的想法未必同這些朋友們一致,但是他認為有一點大家還是相同的,那就是改革現在已經不能再由皇帝獨自掌握前進的方向了,最起碼改革前進的方向還是應該得到眾人的認同,這才是保證政治健康運行的需要。

當然,黃道周並不能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毫無顧忌的對著蔣德璟述說出來,這有可能讓別人視他為異類。但是對於蔣德璟這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語,他也不能敷衍了事,因此細細想了片刻之後,黃道周不由說道:“你說的雖然不錯,但是朝廷現在麵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給養軍隊;一是賑濟災民。

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大量的金錢去填補,如果國家不收稅的話,要拿什麼去給養軍隊和災民。而國家能夠收稅的對象也不多,要麼向交不出稅款的底層平民收稅,要麼向家中尚有餘財的士紳大戶征收,顯然我們都知道兩個選擇應該選哪一個。

恕我直言,如果我們繼續抱著地方士紳的陳腐想法,認為士紳應該受到優待而不納稅,或是將自己的稅收轉嫁到平民身上,那麼我想陛下是不會讓我們的主張變成朝廷的政策的。

看一看今日參加會議的那些人吧,如果我們這個團體一直被朝廷邊緣化那麼,那麼很多人就該和我們分道揚鑣,去尋找自己的出路了。

因此借著今日難得的獨處機會,我倒是想很勸說你一句。是時候調整一下我們的政治主張了,若是我們的政治主張和陛下的想法背道而馳,陛下又怎麼會支持我們進入到朝廷的決策中樞去呢?

若是我們的政治理念無法上升為朝廷的意誌,那麼這樣的理念再受士紳們支持,也不會對這個國家造成任何影響,這就是一張廢紙啊。”

蔣德璟聽了覺得心中很不舒服,但還是謙虛的問道:“那麼依你看,我們現在的政治理念究竟應當作何調整呢?”

黃道周攤了攤雙手說道:“你知道的,若是斷案我還有些心得,但是說到政治理念這種東西,還得靠中葆兄你自己了。另外,我和倪兄兩人一去,錢閣老那邊未必不會沒有後手,你也當小心提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