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97章 京華煙雲七(1 / 2)

崔呈秀這一次的登門拜訪,自然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自從崇禎登基將他和魏忠賢趕出了京城,所謂的閹黨其實也就風流雲散了。相比起接收了閹黨大部分勢力的黃立極,吳淳夫這位昔日的閹黨骨幹就低調的多了。

但是,謹守著工部這一畝三分地的吳淳夫,到了今日卻已經成為了朝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因為工部已經成為了科學進步黨的大本營,和盤踞在禮部的新東林黨並稱為朝中的兩大勢力之一。

在崇禎元年之前的朝廷裏,官員本人的聲望及其同皇帝之間的親密關係決定了朝中的權力格局。否則顧憲成也無法以一個區區吏部文選司郎中而左右朝中官員的任免,並試圖操縱執政大臣的任命了。而嚴嵩父子也僅僅因為獲得了嘉靖的信任,就肆無忌憚的操縱朝政達數十年,並不管他們身居何職。

這種任人唯親和依靠私人關係掌控公權力的方式,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特色。不過對於崇禎來說,這樣的施政方式顯然是難以容忍的。因為這意味著權力的失控和行政效率的低下,更換一名執政大臣,也就意味著要清除掉一群在他身後的官員,因為其他人根本使喚不動這些官員,反而要受到這些官員的掣肘,這也就是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農業社會中,這樣的政治鬥爭方式乃是常態,也是統治者所默認的政治規則。所謂門生故吏和座師弟子,也是這種政治形態的外在表現。

當然,以後世的唯物主義觀點來看,這也是小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形態的客觀規律。畢竟在小農經濟的社會中,農業的結餘一共就這麼多,能夠供養的勳貴官僚是有上限的。但是勳貴和官僚家族的人數,在和平時期的增長卻是沒有盡頭的,為了保存自己家族所占據的階級地位,就隻能通過和平時期的政治鬥爭和戰爭時代的王朝更替來淘汰那些多餘的統治階級人口。

對於某個來自後世的靈魂來說,這樣的行政架構無疑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在他登基之後,就一直推動著政治體製方麵的改革,給這種數千年不變的封建體製注入了一些工業時代的氣息。

這便是先以內閣職能改製和新設國務會議集中朝廷的權力,提高朝堂上的決策能力。接著便是梳理六部職能和中央及地方官府的行政承接,一是分散內閣和國務會議的行政權力,二便是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應該來說,集中權力這一部分其實還是比較順暢的。比較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統一全國之後就將一切權力收攏到了皇帝手裏。如果不是明成祖朱棣搞出了一個內閣製度來,官僚集團想要幹預皇權幾乎是無計可施的。

雖然在內閣製度成立以來的這兩百餘年中,官僚集團中的曆代精英不斷拓展內閣的權力,甚至出現過張居正這樣淩迫皇帝的真正權臣,可是內閣依然是無法同皇權相抗衡的。從張居正死後,萬曆輕而易舉的就奪回了權力,就足以證明大明的內閣製度是極不完善的。

由是,對於崇禎登基後改革內閣職能和設立國務會議集中朝廷執政權力一事,文官們采取了樂見其成的默許態度。因為在這一體製改革過程中,損失較大的並不是官僚集團手中的權力,而是原本難以限製的皇權。

雖然在主觀上,這一製度上的改革加強和放大了崇禎手中的權力。但是在客觀上卻是完善了內閣製度,從而讓內閣在法理上擁有了抗衡皇權的名義。畢竟在過去,內閣乃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助手,而現在則變成了向皇帝負責的行政機關,這兩者之間的地位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由此而帶來的另一個影響便是,內閣首輔真正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文官領袖,雖然難以同漢唐時期的丞相相比,但是已經能夠令其在皇帝麵前保留其獨立之人格,這便讓首輔之職位更加炙手可熱了。

雖說此前崇禎許諾崔呈秀,當錢謙益任滿之後,會支持其成為下一任內閣首輔。但是隨著內閣製度的完善和國務會議的地位不斷上升,崔呈秀發覺皇帝的這個承諾變得越來越縹緲了。

這並不是說崇禎想要反悔,或是說崇禎的權力變小了,而是在內閣首輔地位的不斷上升之後,阻止他登上內閣首輔的力量變大了。

崔呈秀雖然在後金入關一役中表現出色,替皇帝穩固了薊州地方,從而使得朝廷大軍能夠在地方的配合下逼退了黃太吉,獲得了複起的機會。可他畢竟是朝中上下默認的,同魏忠賢齊名的閹黨首領,也因為承擔這個責任而被迫退隱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