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出這個結論之後,眾人再次沉默了下去,畢竟誰也沒有把握把明軍拖到30天之後去。攻城的力度不足,則明軍能夠輕易撤離;攻城的力度上去了,就意味著要同明軍打足30天以上,每天的作戰烈度不會小於今日。可是那樣的話,30天之後這隻軍隊還能剩下多少人呢?
這一刻眾人都把目光轉移到了黃台吉身上,在這種關鍵時刻,能夠下這樣決心的人,還是隻有黃台吉自己了。身為眾人眼中的主心骨,黃台吉也不是第一次麵對這樣的場麵。
對比起當日在沈陽聽到父汗在歸途去世,大妃阿巴亥準備扶棺返回沈陽後召見八旗親貴再公布父汗遺囑的消息,本來同汗位無緣的他,當機立斷去說服了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人,在城外攔截住了阿巴亥並連夜絞死了她,使得沈陽城內的八旗親貴失去了主心骨,不得不屈從於他們四人,接著他又借助代善和莽古爾泰之間的矛盾弱化了汗權,提出了四大貝勒共治朝政的建議,最終成功奪取了汗位。
當初那等雲譎波詭的局麵,黃台吉依然能夠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眼下這等場麵自然也難以令其猶豫不決了。隻不過沉默了片刻,黃台吉便已經拿定了主意道:“若是不能將這隻明軍留下來,我軍此次出征就算奪回了營口也不算勝利。
更何況,這隻明軍如此勇健,若是能夠使其降而用之,則比擊敗他們更令明人膽寒。此刻明人有海上退路存在,故作戰之時能夠不畏生死,一旦失去了海上這條退路,再遇到我軍大舉進攻,我看他們未必還會如今日這般勇敢。
因此不管是留下這隻明軍也罷,還是消滅這隻明軍也罷,我們都必須將這隻明軍拖延到冬日上凍時節開始。
當然,如果光憑借武力,就算留下了這隻明軍,我軍的傷亡也會過於慘烈。而我軍的傷亡越大,城內的明軍就越不敢輕易投降,畢竟他們也會害怕遭到我們的報複。
如此看來,想要把明軍留下來,我們就得用計謀。漢人有句話說的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想要讓明軍留在營口不逃亡,我們就必須讓這隻明軍看到足夠大的利益。
明軍眼下最大的利益是什麼?顯然不是拋棄了營口逃回關內去,否則他們之前也就沒有必要出兵耀州城和熊嶽鎮了。可見明軍之前打的主意是,若是有機會就占據營口,並打通蓋州、複州,同金州明軍連成一線。
有了金州明軍的支持,加上東部多山地,則明軍足以保住營口城而不退,在遼河口紮下一個釘子,從而威脅北鎮、海州,甚至是沈陽。
若是事有不諧,則趁著海上尚未封凍撤回關內,雖然明人得營口而複失,但起碼也算是一次可以振奮人心的勝利。
我們同明國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你們可看見過,明人在能守城的狀況下而不守,放棄城池逃亡的官員回去之後有什麼好下場的嗎?”
包括多爾袞在內的貝勒將領都搖著頭說“沒有”,黃台吉此時也終於理清了腦子裏的思路說道:“若是我軍連續攻城不利,連我這個大汗都因此氣極而病,軍中士氣低落,此時再派人去同城內的明軍交涉,城中的明軍將領能夠輕易下決心撤退嗎?”
多爾袞是最先領悟了黃台吉意識的宗室貝勒,在豪格還沒有想明白之前,多爾袞已經拍手稱讚道:“汗之策果然高妙,若是明軍覺得自己能夠守住營口城,恐怕的確不會輕易放棄撤離,待到海上封凍船隻難行時,我軍再重整旗鼓而攻之,則對方就是醒悟過來也是晚了。”
有著多爾袞的提醒,眾人也是紛紛醒悟了過來,不由大聲稱讚起了汗王的妙策。隻有豪格因為看不慣多爾袞拍自己父親馬屁的樣子,下意識的抬杠道:“要是城內的明軍將領就是不中計,非要撤離,那我們就這麼在一邊幹看著麼?”
並非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但是大家都希望能夠讓黃台吉不要糾結在剛剛的失敗上,因此自動忽略了這個不確定的因素。現在豪格偏偏將之捅破了,大家便不由沉默了下去,不知該如何接這話。
黃台吉對於豪格如此不曉事的表現也是有些生氣,他好不容易才讓眾人提起一些士氣,卻被這個楞頭青給打破了。他都不知道這個兒子腦子裏到底是怎麼想的,在剛剛的失利過後,能夠用這個計謀來凝聚人心,順便洗刷一下自己剛剛指揮攻城的失誤,這難道不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麼,這個時候跑出來潑冷水,和在他臉上打耳光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