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22章 庫爾纏眼中的英國(2 / 2)

看著倫敦街道上黑乎乎的街麵和泥潭,你永遠不清楚自己的腳下埋葬了多少牲畜的內髒和人的糞便。幾乎在一瞬間,庫爾纏立刻明白了英國貴族為什麼要在皮鞋上再套一雙高跟木屐,和他們下半身喜歡穿絲襪的原因了。

不過當他在法靈頓區看到了自己的官邸之後,總算是又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英國國王把宮殿建築在城牆之外,已經引不起他的好奇心了。比起被倫敦城內的惡臭空氣熏死,被敵人的刀劍砍死,顯然是屬於善終了。而且根據概率來看,後者的死亡概率顯然要低的多,庫爾纏內心不懷惡意的如此想到。

當然,作為滿人中少有的政治精英,庫爾纏並不會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倫敦城的衛生習慣上,從而貶低這座偉大的城市。是的,即便倫敦城看起來就像是個散發著惡臭的大垃圾堆,但也無法掩蓋這座城市的偉大。

之所以庫爾纏要用偉大來形容這座城市,是因為他從這座城市的居民身上看到了非同一般的活力。倫敦市民身上所湧現出來的那種勃勃生機,是他在北京和天津的市民身上也難以見到的,至於沈陽和大明其他城市的居民就更差的遠了。

這座城市有將近十多萬人從事著製造業,倫敦碼頭每天往來的商船就有數十上百艘,倫敦發達的工商業經濟,使得這座城市建有大量的旅館、酒店、小飯館和新興的茶館。在這裏,人們可以自由的交換商業信息和談論政治、各地趣聞,而不必擔心政府的幹涉。

倫敦的市民追逐著財富,但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於王國政治的關心。他們雖然不在乎房門之外街道有多麼肮髒,但是對於國王實施的每一項政策都斟詞酌句的進行評價,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願意和陌生人交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這種對於陌生人的信任感,和對於政治的自由意誌表達,正日益將英國從英王的英國變為英國人的英國。而這在東方是難得一見的,雖然庫爾纏能夠感受到,崇禎也許正試圖推動著大明往這個方向上前進,但是大明的官員和百姓們似乎並不能夠理解皇帝的用意。

庫爾纏實際上也不是很理解皇帝的想法,直到他看到了倫敦的市民,他才意識到如果大明的百姓也和這些倫敦市民一樣,把國家當成是自己的家園去維護,那麼這個世上將沒有任何一個外來民族能夠征服擁有這樣民眾的國度。

倫敦之偉大也就在於這一點,這是一座屬於市民而不是國王的城市。庫爾纏同時也意識到,英王查理一世想要戰勝英格蘭貴族和蘇格蘭人的叛亂,他首先應當要做的,應當是贏得倫敦市民的支持。

將近40萬人口的倫敦城,掌控著英國40%以上的社會財富。誰掌握了倫敦,誰就掌握了英格蘭;誰掌握了英格蘭,誰也就掌握了英國。

但是很顯然,英王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對於近在咫尺的民眾偉力不屑一顧,卻同一群蠅營狗苟的英格蘭貴族鄉紳們討價還價,試圖從他們身上割肉療瘡。

庫爾纏雖然有所覺悟,但是卻也知道自己和英王之間的關係,還不足以讓他向英王進這樣的建言。而他也無法想出一個動員起民眾偉力的辦法,也許隻有遠在東方的皇帝陛下才能夠操縱這些民心為自己所用吧。

不過覺悟歸覺悟,庫爾纏也並不想過多的介入到英國人的內戰當中,他倒是很想借著這個機會,看一看這個和東方不同文明類型的國家,到底是如何對待戰爭的。

事實上不僅僅庫爾纏在觀察著英王和蘇格蘭人之間的戰爭,英格蘭貴族們同樣也在觀察著這場戰爭的走向。隻不過和庫爾纏中立的態度不同,大多數英格蘭貴族都期待這場戰爭以國王的失敗而結束。

也隻有國王的失敗,查理一世才會需要他們的幫助,才會重新召開議會,從而讓英國現在混亂的政局恢複平靜。此時的英格蘭貴族們,雖然厭惡查理一世的執政方式,但大多數人都還是認為,雖然這位國王的執政方式很糟糕,但是推翻了這位國王隻會給英國帶來更大的混亂。因此他們希望國王在遭遇了挫折之後能夠讓步,重新回到王權和議會共同治理國家的舊軌道上來。

而當庫爾纏在英國觀察著這個國家的一切時,宋獻策在巴黎也終於同法國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有了一次親密而深入的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