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67章 土地改革的大規模開始(2 / 2)

第一次聽到崇禎提出這樣激進主張的時候,以膽大妄為而著稱的崔呈秀也頗為不忍的向皇帝勸說道:“陛下,這個處置會不會太嚴厲了?這些地方大戶都可算是地方上的頭麵人物,若是一時想不開鋌而走險,在京畿附近鬧出事端來,恐怕天下都會有所震動的。”

朱由檢不以為然的回道:“就憑他們?去年北方的生鐵產量占了全國生鐵產量的三分之二,唐山鋼鐵基地的生鐵產量又占了北方生鐵產量的三分之一強。這些不到河北人口百分之十的土財主們,他們打算拿什麼和朝廷鬧事,菜刀嗎?

就算他們要起來鬧事,其實對朝廷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我們花了這麼多錢把軍隊武裝了起來,正好借這些土財主們練練手,打贏了他們連海外的土地都不用給了。”

崔呈秀頓時連連搖頭的勸說道:“陛下還請息怒,這刀兵畢竟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臣是覺得,這些地方大戶畢竟還是本朝的柱石,陛下豈有搬起石頭敲打自己根基的。

再說了,河北頑固不化的地方大戶畢竟是少數,可其他各省就不是什麼小數目了。若是我們在形勢大好的河北都要流血的話,其他各省的士紳豪族恐怕今後就要結黨對抗朝廷的耕者有其田之策了。這樣的話,豈不是得不償失?”

朱由檢突然抬頭看著崔呈秀發問道:“聽說崔學士的家中是薊州的大地主是嗎?”

崔呈秀趕緊為自家辯解道:“原先是如此,不過為了響應陛下的號召投資唐山鋼鐵基地,又要為治理海河工程退讓土地,吾家的土地已經縮減了一半多土地了…”

朱由檢點了點頭打斷了他說道:“朕知道這些事,朕想要問的是,你家中現在每年的土地收入和投資唐山鋼鐵基地獲得的回報相比,究竟是哪個較大?”

崔呈秀低著頭細細算了算說道:“若是算一年的出息的話,現在還是土地上的出息較多一些,因為唐山鋼鐵基地大部分的利潤都放在了擴大再生產上。若是算增值的速度,則臣持有的鋼鐵基地的股票已經快要升值七倍了,但是臣家中的土地價值才漲了25%,這還是仰賴於朝廷對海河的治理成果。”

朱由檢這才歎了口氣說道:“既然如此,你就更應該支持朕的主張了。現在大明各地的鋼鐵廠都在增加投入擴大生產,投入最多擴大生產目標最大的就是唐山鋼鐵基地。

但是光光將鋼鐵生產出來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拓展消化鋼鐵的市場,才能將鋼鐵產品變成貨幣。我大明是一個農業國,全國的農戶不下於3千萬戶,假設每戶置辦一套鐵農具,那就要消耗掉半噸左右的生鐵,也就是1500萬噸。

而這幾年來我們不斷的對煉鐵廠進行投入,去年也不過才勉強超出了30萬噸生鐵的年產量。也就是說,如果以去年的生鐵產量計算,每年的生鐵光是用於製作農具,也要花上50年才能讓大明的農戶都用上鐵製農具。

那麼崔學士你知不知道,為什麼我國明明有這麼多農戶沒有全套的鐵製農具,從前的官辦鐵廠卻銷售不出生鐵,導致要虧本倒閉呢?”

崔呈秀冥思苦想了許久方才低聲說道:“許是這些農夫用不起,把生鐵打造成精鐵農具可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了。”

朱由檢對他點了點頭說道:“學士說的不錯,這天下的土地大多集中在了地主大戶手中,那些農夫一年能把自己和家人的口糧掙出來就不錯了,哪裏還有多餘的財力去購置一整套的精鐵農具。

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用精鐵農具對田地進行深耕,就無法讓穀物獲得足夠的養分,收獲自然也就要減少了。而收獲一少,農夫就更無餘力去置辦農具全心經營田地了。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北方的糧田增產,就需要讓這些農夫擁有自己的土地,讓他們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出來,這樣農夫才有餘力置辦得起新農具、鐵鍋、棉布和其他生活用品。

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的目的,並不是簡單的從地方士紳地主那裏奪取土地分配給無地農夫,而是要創造出一個能夠吸納工業品的農村市場出來。

那些死守著自家土地不放,卻又無力創造更多的財富用於交換,也無力增加消費的地主士紳,對於我們這些投資工廠的股東來說,就是最大的敵人。我們不去打倒他們,難道就要眼睜睜的看著投資的工廠破產倒閉嗎?朕是絕不允許這種狀況出現的。崔學士你的意見又是如何?”

崔呈秀瞠目結舌了半天,才猶猶豫豫的說道:“臣以為,執行政策之前,還是應該再給這些人一個悔過的機會,以表示陛下的寬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