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171章 鄭府的宴會一(2 / 3)

雖說西人黨聯合了南人黨,但並不代表西人黨會信任這些南人黨。畢竟西人黨是支持李倧取代光海君成為朝鮮國王,而南人黨隻是因為反對光海君,而不得不同西人黨聯手。

比西人黨更為親明的南人黨,在大明帶走了廢君光海君之後,就有了一些不穩的跡象。而出使北京的沈器遠知道光海君的昭容任愛英誕下一子,並被皇帝賜名為李忠之後,便知道朝鮮的未來估計要不妙了。

因此此前皇帝雖然冊封了李倧為朝鮮國王,但是卻並未對仁祖反正的事件進行表態,也沒有對前往沈陽作為人質的王世子李溰有任何提及。一旦李倧有什麼不測,皇帝要送光海君之後返回朝鮮,必然會興起新的爭鬥。

在朝鮮國,遵從於大明建立的宗藩體製乃是最大的政治正確,違反這個政治正確都會受到兩班大臣們的攻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治正確,不在於明國過去有多麼強大,不在於當年神宗皇帝的複國之恩,而在於從大明傳來的倫理綱常。

朝鮮賴以立國的兩班體製,就是建立在儒家的倫理綱常之上,而壬辰倭亂讓這種兩班體製遭到了極大的打擊。朝鮮的兩班貴族們紛紛發現,和那些主動抗擊日本入侵者的義軍相比,兩班所擁有的力量簡直微不足道。

憑借著大明的支持,朝鮮王國雖然再度光複,但是在抗擊日本入侵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朝鮮義軍,已經成為了朝鮮國內一隻不可小窺的勢力。當朝鮮的兩班貴族費盡腦筋把明軍送出國境後,他們要麵對的便是自家這隻難以用武力壓製的義軍勢力。

在這樣的狀況下,想要讓兩班貴族的統治繼續下去,而不至於再爆發一次內亂,那麼從思想上對國民進行洗腦,讓他們主動接受兩班貴族的統治,自然是最恰當不過的。

所以,對內講倫理綱常萬世不移,對外講大明對朝鮮王國的再立之恩永世不忘,也就成了兩班貴族們的政治正確。即便是建州女真崛起,甚至後金軍隊打倒了漢陽城下,也不能改變他們親明的態度。

因為建州女真是一群蠻夷,他們並不是依賴於自己的血統和宗主國的允許建立了後金,而是以自己的武力霸占了遼東建立了後金。

如果朝鮮的兩班貴族認可後金的崛起,無疑就是在對底層的賤民、奴婢說,倫理綱常是不存在的東西,唯兵強馬壯者為兩班耳,這就等於是在給自己自掘墳墓了。

沈器遠對於南人黨有可能借助這場紀念儀式在國內興起的勢頭極為避諱,但鄭彩顯然並不想去了解朝鮮國內的複雜黨爭。

他對沈器遠毫不留情的嘲諷道:“沈兄倒不妨說說看,去掉了李舜臣將軍之外,還有什麼人可以代表朝鮮軍隊,值得我們兩國進行紀念的?”

沈器遠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起來,他絞盡腦汁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畢竟在壬辰倭亂時,主戰派都是南人黨,其他兩班大臣都跟著宣祖大王四處逃亡,差點就逃過鴨綠江去了。

雖說當時西人黨遠離了朝堂,但是他們在地方上也沒幹出什麼出色的戰績出來,倒是有不少人為了保住家產,選擇投降了日本人。

看著沈器遠無言以對的神情,鄭彩緩和了一些語氣說道:“沈兄也不要過於多慮了,紀念儀式上,朝鮮方麵以李舜臣將軍為代表,這也是陛下的意思,我相信朝鮮國內也不會有多大的反對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