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06章 “鄭和號”的返回(2 / 2)

這艘載重500餘噸的“鄭和號”,是典型的西班牙大帆船,長寬比為4:1,船型是一道優美的弧線。但是在被送到天津後,天津造船廠的工匠們除了對其進行了一次大修,以便全麵測量這艘船的比例之外,還參照英國船隻的樣式對這艘船進行了更改。

在崇禎的親自審批下,帆船前方高聳的船首樓被拆除了,原本擁有二層結構的船尾樓,也被拆除了一層。船上的24門火炮,則被更換了其中八門口徑過小的火炮。經過了這些變更之後,這艘船自然就變得有些麵目全非了。

愛德蒙·唐泰斯原本甚為反對這樣的盲目修改,畢竟中國人並不熟悉遠洋航海的風險,而西班牙大帆船卻已經存在了上百年,有著豐富的航行成功經驗。更何況,現在的海戰依然還是以跳幫戰術為主,雖然德雷克率領的英國海軍用火炮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是並沒有改變歐洲各國海上作戰的基本方式。

荷蘭的幾位海軍名將,依然使用著古老的跳幫戰術同西班牙艦隊、英國艦隊和海盜船隊進行作戰,並屢屢取勝,牢牢的控製著共和國的外海,這也是西班牙人始終無法收複低地地區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名荷蘭人,愛德蒙·唐泰斯是荷蘭海軍現在推崇的近戰混戰派的支持者。所謂近戰混戰派,就是主張戰鬥中隨時選擇有利時機,允許分艦隊指揮官或軍艦指揮官率領艦隻離開編隊,充分發揮下屬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集中攻擊敵方的部分軍艦,來贏得海戰的勝利。

混戰派認為,己方船隻要盡可能的接近敵方船隻,在近距離下以2-3隻船隻的炮灰對地方單艦進行集火攻擊,摧毀了敵艦的士氣之後,便立刻展開跳幫作戰,徹底奪取敵船。

愛德蒙·唐泰斯所主張的混戰戰術,同朱由檢一直提倡的,海戰中必須從頭到尾保持戰鬥隊形的主張相反。但是朱由檢並沒有立即否決這種方式,畢竟他對於海戰的了解,隻是存在於曆史和書籍之中,而愛德蒙·唐泰斯卻是真正的從海戰中成長起來的實戰指揮者。

經過同愛德蒙·唐泰斯的數次溝通,還有總參謀部成員的數次討論之後。朱由檢終於了解了,現在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為何要如此推崇近戰混戰戰術了。

一是現在的火炮威力和射程都不足,編隊戰術將會浪費己方大多數火炮的射擊。而火炮的威力不足,使得光用火炮進行攻擊,並不能使得敵船失去戰鬥力。隻有在火炮打擊了幾輪之後,進行跳幫肉搏戰,才能徹底的消滅一隻船隻的抵抗能力。

二是涉及到戰利品的關係。海軍是一隻昂貴的兵種,光憑借國家發放的微薄俸祿,是無法挽留住那些經驗豐富的船長和水手的,畢竟商船的酬勞要比海軍高的多。隻有在戰爭中能夠獲得戰利品,才能讓這些船長水手樂於被國家所驅使。

就算不計算船上裝載的貨物,光是一艘船隻本身也起碼價值數萬荷蘭盾。因此與其把一艘船隻擊沉,倒不如把俘獲的船隻獎賞給有功之人,使得海軍將士樂於參與戰爭。

更何況,現在的遠洋航海就是一場冒險,即便是歐洲經驗豐富的航海家們,也常常因為遠洋航行中出現的各種自然災害和疾病而亡故。如果船長和水手沒有直接麵對死亡的勇氣,那麼大明就無法培育出真正的遠洋航海家。

愛德蒙·唐泰斯的理由終於說服了朱由檢一半,還有另一半則是因為他了解,隨著時間的變化,火炮製作技術的上升,近戰混戰戰術必然是要消亡的。海盜式樣的戰術,必然要讓位給擁有充足後勤補給的編隊戰術。

不過在這之前,倒是不妨讓海軍的士官生們了解下,歐洲人對於海戰的理解。雖然朱由檢在教學上對於混戰戰術表現了一些讓步,但是在海軍的發展目標上麵,卻依然堅持著走正規化的道路。

比如對於“聖胡安號”的改造,朱由檢支持了整改方案,堅決的去除了西班牙帆船上用於支援甲板戰的船首樓,和降低了船尾樓的高度。

雖然這起先讓愛德蒙·唐泰斯很是沮喪,但是經過了這次出航之後,他終於意識到了這樣修改後的好處。這艘帆船現在看上去是低矮了一些,但是在航行中卻表現出了更快的速度,和更為穩定的適航性能。

如果不是那些士官生和中國水手還不習慣於軟帆,愛德蒙·唐泰斯認為,從天津直接開往日本長崎,航程可以壓縮在12-14天之內。從長崎到海參崴7、8天就足夠了。如果是順風的話,時間還能再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