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06章 “鄭和號”的返回(1 / 2)

當愛德蒙·唐泰斯帶著改名為鄭和號的西班牙大帆船回到天津時,站在船頭觀察航道的他,發覺同他3、4個月前離開天津時相比,海河兩岸似乎又多了許多建築。

自金鋼橋以下的三岔河口至大沽口的河道是為海河幹流,這段河道全長76公裏,河麵寬達近200米。由於河身遷回,類似羊腸,故又名沽河,以沽多而得名(陸地三麵臨水,其突出部分曰沽,即相當於河曲中的凸岸)。海河有七十二沽之稱,這些沽地都是適宜修建河港的地方。

由於此時海河的五大支流的水量都是彙聚到海河幹流出海,因此平時寬約200米的海河幹流,到了汛期洪水泛濫的時候,常常可擴充到4、500米。

為了減輕海河幹流的洪澇災害,去年除了在海河幹流兩岸修建加固了堤壩,在上遊地區大建水庫蓄水分流之外,海河治理工程指揮部還維護並新開挖了,四女寺減河,哨馬營減河、捷地減河、興濟減河、馬廠減河、青龍灣減河和筐幾港減河等以分流支流的水量。

在這一番整治之後,雖然還看不出有什麼效果,但是海河的航運效能卻大大增加了。現在300噸以下的船隻,可以直接從大沽口航行到三岔河口的金剛橋下,這座南宋時修建的石拱橋雖然看上去有些殘破,但是卻依然承載著溝通海河兩岸百姓交流的重任。

不過隨著天津港的開埠,海河兩岸的貨物運輸也日益頻繁了起來。這座金剛橋距離天津衛城東南的新商業區太遠,且也狹窄了些,是以在天津衛城以東建一座新橋,已經成為了天津士紳百姓最熱門的話題。

不過對於朝廷來說,現在海河上最為重要的碼頭隻有兩處,一處是大沽口的軍用碼頭,一處便是天津衛城東南處,大直沽對麵的紫竹林碼頭。

大沽口的軍用碼頭自不必說,那裏靠河臨海,再大的船隻也停泊的下。而紫竹林碼頭這裏,因為水麵遼闊,同樣可以停泊千噸以下的大帆船。

原名為“聖胡安號”,現在則被稱為“鄭和號”的西班牙大帆船,可以暢通無阻的直接航行到紫竹林新碼頭處。而對岸的大直沽,則是天津舊有的漁船碼頭。

紫竹林位於馬家口海河西岸,原本隻是幾戶人家居住的小村子。因為此處距離衛城較遠,所以居住在當地的人員不多。附近除了蘆葦蕩、溝渠、田地之外,並沒有什麼建築物。

所以內府便購下了此次臨河的上千畝土地,在紫竹林附近沿河規劃了6處停靠碼頭,長約1500餘米,而新碼頭和衛城之間,便是天津市政廳規劃的新商業區。

在愛德蒙·唐泰斯駕船出海之前,新碼頭不過僅僅完成了一處,而其他地方還在用石塊和木樁填平河邊的低窪處。但是當他再度返回時,兩座新碼頭已經投入了使用,而其他四處碼頭也顯露出了雛形。

僅僅兩處新碼頭的投入使用,紫竹林碼頭區的熱鬧繁華,已經壓倒了對岸的舊碼頭區。這種施工的效率,讓見慣了共和國修建工程的荷蘭人也為之讚歎不已。

在他看來,同阿姆斯特丹完全依賴於商人組織的建築隊相比,中國官員驅使百姓修建大工程的效率顯然更高一些。畢竟前者修建任何工程都需要考慮回報,因此修建時並不會做出一個完整的規劃。

而中國人則是把整個碼頭區規劃完成後,就開始投入施工,他們並不需要像那些商人一般瞻前顧後,時不時的要中途停下來進行籌款,或是因為資金不足而縮小建設規模。

共和國修建公共工程的方式,雖然較為靈活,且利用資金的效率較高。但是也有缺乏規劃,導致重複建設和中斷建設的項目較多,從整體上來看,建設成本並沒有減少多少。

而中國人以官府作為主導的公共工程建設方式,雖然有浪費和過於超前的一些問題,但如果能夠進行妥善的規劃和決策,那麼不僅能夠大大的減少建設成本,還能極大的提高建設效率。

當然,在愛德蒙·唐泰斯看來,共和國和中國的公共工程建設方式固然有著各自的優缺點,但是同東西方的其他國家相比,已然領先了太多。

愛德蒙·唐泰斯在紫竹林1號碼頭下了船後,便同等候在碼頭上的內府管事作了一個簡單的交接。他此次帶著“鄭和號”出海,除了攜帶一隊地質勘探人員前往東江鎮,便是協同東海巡閱府麾下的船隊北上鯨海,對庫頁島北部和黑龍江入海口地區進行征服和調查。

當然,他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攜帶兩個班級的海軍士官生出海試航。讓他們熟悉下什麼是海上航行,此外便是磨合海軍士官生、明軍水師官兵及大帆船留用舊有水手之間的關係,讓他們盡快的熟悉起來,以形成本艦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