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49章 驛站改革(1 / 3)

因為崇禎的命令,各部都開始緊張的忙碌了起來。但是製定本年度的執行計劃,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事,在黃立極向崇禎求情之後,國是會議還是往後推遲了數日。

進入2月的第一日,研討各部年度計劃的國是會議終於召開了。去年在山海關駐守了快一年的王在晉也出現在了會議上,最近處於京城輿論風口浪間的袁可立,在國是會議上看起來比年前要衰老了許多。

當崇禎在文華殿的寶座上就坐之後,便示意黃立極可以主持會議開始了。黃立極向皇帝行禮之後,便轉身麵向了同僚,他掃視了一眼各位同僚的神情,才開口說道:“今日會議主要是彙報各部的年度工作計劃。

便從通商郵政部開始吧,田尚書你先上前來說說,今年通商郵政部打算製定什麼工作計劃吧。之後便按照排位的秩序,一一出列敘說好了。”

被黃立極點名之後,田仰上前對著崇禎見禮後,才開口說道:“去歲本部新建,雖然有一部分車駕司的官吏調任本部,但是也隻是把京城通往各省的76條主要驛路整理了出來。

根據臣等的調查計算,認為維持這些驛路每年大約要花費白銀300萬兩左右。這筆錢主要還是以地方各縣支出為主,對於一些鄙陋小縣來說,的確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

而郵政方麵,自去年5月在京城建立郵政總局後,已經陸續在天津、旅順、山海關、登州、濟南、洛陽、太原、宣府、大同、西安及江南六府、福州、廣州等沿海港口,分別建立了郵政分局。

郵政一事尚屬草創,郵政網絡尚不完善,加上各地知曉的百姓還不算太多,因此去年的郵遞信件大約隻有3000多封。彙款則試行了7筆,總計122元,便因為耗費太大而不得不暫停了。

根據去年得到的一些經驗教訓,今年臣準備對於郵政驛傳事務上進行一些調整。首先是維係驛路方麵,我大明驛站分為水馬驛、急遞鋪、遞運所,除了第一種之外,其他兩類主要是用來傳遞軍情。

而水馬驛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負有接待官員赴任履職、卸任官員回鄉,招待被陛下召見的各地官紳商民及各藩國使者上京的任務。

根據同總參謀部的協商,除了一些聯係邊牆較為緊要的急遞鋪、遞運所暫時維持不變之外,其他不太重要的急遞鋪、遞運所,或是改成郵局,或是並入到預備成立的當地郵局之中。對於這些地區的普通軍情,將會采取免費的郵寄措施,至於緊急軍情,則由總參謀部自行進行傳遞。

至於水馬驛這塊,實在是驛站係統中支出的大頭,占據了驛站支出經費8成以上。正如陛下去年所說的,除了招待過往官員的支出消耗驚人外,冒用白牌、信牌的官員家屬親友和商民,更是起碼消耗掉了驛站支出經費的3成。

而這些驛站中支出最大的,莫過於聯係南北通道的運河驛路,從儀真到通州的驛站數量不過42個,但是每年消耗掉的經費不下30萬兩,接近全國驛站經費支出的1成,耗費可謂驚人。

按照規定,位於衝要的水馬驛,或是配置馬匹80頭,或是配備船隻20艘,分為上、中、下三等,憑牌領取相應等級的馬匹、船隻。

儀真至通州一路皆為運河,船隻多而馬匹少,若是按照以往的規矩,每日最多不過接待20或更少的出行者。由於憑牌給付船隻、馬匹,並不限製數量,所以現在官員出行往往前呼後擁,攜帶大量的奴仆上路。

如此一來,原本朝廷給予官員履行公務的資源,現在都白白浪費在了不相幹的人身上,而處於交通要道的各縣,也因為接待費用居高不下而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