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76章 漢中之議(2 / 2)

這些宗室在地方上橫行慣了,一向口無遮掩。到了京城也不改性子,所以才敢肆無忌憚的編排福王叔父同朕之間的事情。

搭理這種謠言,朕不管是送福王叔父出京,還是懲處瑞王叔父和楚宗。到了最後,輿論風評依然還是朕的不是。朕實在是不想上這個惡當啊。”

黃立極一目十行,迅速翻閱了手中的文件,終於更為了解了事情的經過。

他合上文件後,對著崇禎有些擔憂的說道:“陛下剛剛說的的確不錯,不過現在既然謠言都傳到了內閣諸臣耳中,顯然息事寧人的方法還是不成了,終歸還是要作出一些應對措施的。”

朱由檢沉吟了一下,便詢問道:“瑞王叔父的封國在漢中,漢中北依秦嶺,南臨巴蜀,實是陝西入蜀的第一要害之處。

且更難得的是,漢中境內水源豐富,氣候宜人,物產豐饒,號稱西北小江南。

今年陝西各地大旱,唯有漢中依然大獲豐收。然而如此寶地,自瑞王叔父之國一年後,居然有人同陝西災民遙相呼應,試圖造反。

黃先生以為,這瑞王叔父繼續在漢中待下去,這漢中還會是我大明之土嗎?”

黃立極呐呐不敢言,崇禎這話說的有些誅心,但是他卻實在無法接腔。

皇帝說自己的親叔父,別人知道了也會當做沒聽見。但是如果他接上一句,恐怕那些外藩宗室就不會同他善罷甘休。

瑞王封國漢中,的確是有所不妥。正如崇禎所言,漢中的地理位置尤為重要。自陝西入漢中而下巴蜀,便是現在蜀中最為富庶的成都平原。

雖說中間還有一個劍閣天險,但是川北不經曆戰火久已,當地軍備廢弛,根本無法擋住有可能出現在漢中的敵軍。

但是瑞王冊封之時,正是國本之爭最為利害的時候,當時群臣一心想要確定太子和福王的君臣名分,根本沒人在意諸王封國是否妥當的問題。

當時也沒人會想過,陝西地方會連續受災,災民有南下漢中的可能。也沒人知道,川貴交界之處會爆發奢安之亂。

而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發作後,陝西入川的要道漢中府,就變得異常重要了起來。

看著黃立極沉默不語,朱由檢不得不追問了一句:“現在能不能讓瑞王叔父轉封他處?”

黃立極猶豫了下,小聲的回道:“現下各省並無成片的土地可以冊封,即便在湖廣地區還有些土地,那也及不上漢中府啊。臣恐怕瑞王不會接受,鬧將起來陛下反而理虧。”

朱由檢想了想,便說道:“如果朕把這些情報透露給福王叔父,讓鄭老太妃出麵訓斥瑞王,然後以此為借口,把他轉封到海外濟州府去呢?”

黃立極仔細想了想,才反應過來,這濟州府乃是剛剛從屬國朝鮮收回來的濟州島。

他頓時勸說道:“陛下,這恐怕不成。老臣聽聞這濟州島乃是下邦小國放逐罪人之所在,瑞王雖說口無遮攔,但畢竟並無大錯。若是把他就此流放於海外孤島,恐怕天下外藩宗室要人心惶惶了。”

朱由檢想了想,便歎了口氣說道:“那麼將瑞王叔父的封國減封一半,並留之於京城,不再之國,你看如何?”

黃立極衡量了一下之後,便稍稍鬆了口氣道:“如果是如此,雖然處置是嚴厲了些,但是外藩宗室應當尚可接受。

不過此事不如讓福王上奏,瑞王出言無狀,應當轉封海外孤島,陛下再從輕發落為好。”

朱由檢微微頷首說道:“那麼此事就由黃先生去處理吧,另外漢中府的官吏一味附和藩王,導致當地民生凋敝。內閣也順便商議下,調撥幹臣能吏前去收拾局麵,不可再讓漢中出亂子了…”

與此同時,在阿瑜陀耶王朝控製的暹羅國南麵半島,北大年河口的近海平原上,在無數稻田的環繞下,一座城池便聳立在河口的右邊。

這裏便是暹羅國南方的一處重要的貿易港口,雖然此地歸屬於暹羅國,但是當地的民眾卻以穆斯林為主。

在16世紀之前,這裏便是一處重要的貿易中轉港,從中國、印度而來的貨物彙集在此處,然後再交換到東南亞各地。

而16世紀末開始,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便相繼在此地開設了商館,讓北大年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貿易港口。

英國人在1612年抵達此地,雖然從暹羅王那裏得到了準許,在這裏開設商館。但是同其他航海先行國家相比,此時的英國人既沒有貴金屬,也沒有出色的獨家商品,他們在此地的商業活動便一直發展不起來。

這些兩手空空,像海盜、海上冒險家更多於貿易商人的英國海商們,此時正躲在商館一幢二層竹樓上,秘密商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