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76章 漢中之議(1 / 2)

黃立極推卻不過,嚐了一塊崇禎推薦的糕點,這才不疾不徐的把從張瑞圖那裏聽來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向崇禎說了出來。

他在訴說的時候,小心的觀察著崇禎的臉色,出乎他的意料,崇禎自始至終都顯得很放鬆,似乎在聽一件同他無關的傳聞一般。

黃立極終於忍耐不住說道:“陛下,長公提出的其他意見臣不敢苟同,但是祖製規定不許藩王長久留駐京城,總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現在京城之中有這種流言泛起,那麼不管福王有無非分之想,陛下都不應該把福王留在京城,讓有心人借機生事,擾亂朝綱。

至於福王所言,要侍奉鄭老貴妃雲雲。老臣以為,京城冬季氣候幹冷,也不是什麼養人的所在。

倒是洛陽城號稱天下之中,自古以來便是人煙繁華之所在,不如讓福王帶著鄭老貴妃返回洛陽奉養,更能讓鄭老貴妃頤養天年不是麼。”

對於黃立極所言之事,朱由檢其實了解的更為詳細。甚至於他還知道,這個謠言最初是怎麼流傳出來的。

在他的暗示下,福王這幾個月來主要幹了兩件事。一個是折騰瑞王朱常浩,另一個則是重審偽楚王案。

朱常浩的生母是周端妃,現在依然還在宮內生活。雖然端妃的地位僅次於鄭貴妃之下,但是母子兩人皆不為神宗皇帝所喜。

朱常浩直到25歲還沒有選婚,朝中大臣們看不過去,上奏章請皇帝完成他的婚事,但明神宗都不予理睬。這同他那個備受寵愛的異母兄長朱常洵所受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他直到天啟七年,才出京封王到漢中。但是貪好財物的他,在漢中待了還不到一年,就因為出頭反對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被剛剛接任了宗人府宗正的福王給盯上了。

雖然朱常浩好佛,但是他的個性卻並沒有那麼寬宏大量。也許在宮內他因為不受父親的重視,生活的比較謹小慎微。

但在出宮之後,到了自己的封地上,他的行事就變得有些張揚了起來。

而在漢中這樣的偏僻地方,他作為藩王其實同土皇帝並沒有什麼區別。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朱常浩便已經和出宮前的他判若兩人了。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昔日膽小甚微的模樣了。

在京城和漢中的路上往返奔波了幾次之後,朱常浩終於忍耐不下去了。

雖然以往在宮內,他甚為畏懼這位受父親寵愛的兄長,但是現在他覺得,自己並不用那麼害怕這位兄長了。

首先大家都是地位相當的藩王,現在的大明皇帝也是兩人的侄子。而且,福王當年為了爭奪帝位,一直被東林黨人口誅筆伐,因此在士人口中的名聲並不那麼好。

朱常浩覺得,自己沒必要同以前一樣懼怕這位兄長,如果把事情鬧大,說不定還能把這位兄長趕出京城去。

而重審偽楚王案,剛開始楚宗一脈還頗為興奮,但是隨著案件不斷發展下去,不管楚宗還是楚王都發現,他們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但是卻什麼都沒得到。

於是在某次朱常浩同楚宗在京城會麵的宴會上,就傳出了這條謠言。

當然朱由檢並不認為,以這些宗室的能力,能夠想出這種謠言來。

這個謠言最大的目的,不是讓他把福王趕出京城,而是想要讓他懷疑那些環繞在他身邊的人員,讓他失去對這些人的信任而已。

雖然作為大明皇帝他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但是如果失去了皇位,他的下場也一定會淒慘無比。

像英宗這樣被廢之後,還能再次複位成功的奇跡,簡直就是不可複製的故事。

製造這個謠言的人很清楚帝王的心思,哪怕這個流言被證明全部都是謠言。作為皇帝的崇禎,也應該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處理此事。

但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蘇長青,畢竟不是真正的崇禎,他並不是從小在爾虞我詐的宮廷內生活長大的。他不會像一位真正的皇帝那樣,認為自己是孤家寡人,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

對於現在的朱由檢來說,身邊的人並不是全都可信的,但是他們也並非全部不可信。

背叛他的人肯定是有存在的,但是無緣無故背叛他的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想要背叛他幫助福王登上皇位,那麼總會有一個讓他們大的無法拒絕的利益引誘之下才有可能。

而就他所掌握的情報來看,福王顯然沒有這麼幹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行動。

所以現在最好的方式,還是讓這個謠言慢慢消失,不要讓它發酵起來,讓京城的局勢繼續保持穩定。

不過今天黃立極直接在他麵前挑明了這事,他也不好在繼續裝聾作啞下去了。

朱由檢示意呂琦拿一份文件過來,然後遞給了黃立極說道:“黃先生說的這些流言,錦衣衛也有一份報告,先生不妨了解下。

其實朕受到了這些彙報之後,心裏也是著實惱怒了一陣的。隻不過這個謠言涉及到兩位叔父和楚宗一脈,朕要是追究此事,親戚麵上恐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