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整理了下袖子,才看著他緩緩問道:“吳尚書有什麼事,請說。”
吳淳夫清了清嗓子,從麵前抽出了一份折子,然後起身交給了走過來的王承恩後說道:“臣請治理魯南、蘇北平原的水害,若是此處的沂沭泗水係能夠得到根治,不再年年洪水泛濫,則此地可平添上千萬畝良田。
若是魯南、蘇北平原能夠大治,則京畿所缺的糧食就不必再從南方轉運,而運河水量不足導致運力下降的難題也就不解而解了…”
吳淳夫心情頗有些激動的向皇帝解釋著,他提出的是一個多麼宏大的計劃。
這個計劃包括:北起沂蒙山,東臨黃海,西至徐州,南以黃河與淮河水係為界,涉及到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近八十個縣的地方。
這塊地區的地形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大致由北向西向南逐漸降低,由低山丘陵逐漸過渡為傾斜衝積平原、濱海平原。
區域內地貌可分為平原、中高山區、低山丘陵和崗地四大類。山地丘陵區麵積占3成,平原區麵積占7成。
北中部的中高山區,是沂、沭、泗河的發源地,一旦到了雨季,山區的水流聚集效應,就會使得沂、沭、泗河下遊泛濫。
再加上黃河泛濫時,為了保住大運河的通行,黃河水也會被分流到這片區域。
《沂州府誌》記載,流域中“三日之旱即成涸澤,一日之雨良田隨沙石而去”。 黃河奪淮之後,下遊水災平均兩年一次。
想要整治泗河就要先整治沂、沭兩條河流,這兩條河流都發源於沂蒙山區,是典型的山洪河流。
吳淳夫治理的方案就是提前導沭河入海,把沭河下遊的河道讓給沂河分流。如此則兩條河流就不會再危害蘇北平原,反而可以成為灌溉用的水源。
舊沭河大官莊以下到臨洪口入海處長達500裏,但大官莊距東麵入海的大沙河隻有150裏。且大宮莊以東是低山丘嶺,正可作為天然的堤壩使用。
聽了半天之後,張瑞圖突然笑了笑說道:“這些數據如此詳實,當不會是大司空平白想出來的吧?”
剛剛還口若懸河的吳淳夫頓時臉色緋紅了起來,他狠狠盯了張瑞圖一眼,正想要向崇禎解釋的時候,朱由檢卻擺著手說道:“這個方案不錯,不過還是再派工程測量人員下去,對兩條河流進行實地勘察為好。
大司空你來負責這件事,最好能夠在明年開春之前勘察完畢,這樣明年就可以著手動工了,戶部能撥出一筆費用,用於工部勘察麼?”
看著郭允厚向著崇禎點頭,吳淳夫頓時覺得念頭通達了,剛剛張瑞圖想要對他使絆子的一絲怒氣也不翼而飛了。
執掌工部的他,因為沒有摸清崇禎的心思,所以一直都顯得比較低調,除了修建先帝的山陵外,隻是盡力配合宮內對工匠管理製度的變革而已。
蟄居了近一年後,他終於明白了過來,在現在的內閣體製下,獲得皇帝的歡心,固然能夠保住位置,但是想要獲得權力,就必須手中要有項目。
之前他猶豫了一下,結果海河治理工程被蔣德璟給奪了去,這位剛剛上任的工部右侍郎,簡直把都水清吏司變成了自家大院了。
原本天下礦業工坊都應該歸屬工部管理,但是他在皇帝要求成立礦務局時猶豫了一下,結果皇帝借著西山礦工示威一案,直接繞開了工部,成立了礦務局。
而各種的新式工坊都同宮內有關,吳淳夫猛然之間發現,他居然變成了工部可有可無之人。
工部的小吏們甚至已經在私下討論,他這個工部尚書還能做多久的問題了。
吳淳夫有些抑鬱了,他今年才58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且剛剛進入內閣的他,感覺自己前程遠大,再幹上十來年都不是問題。
看著眼前繁花似錦,卻有人告訴他該下船回家了,這如何能讓他甘心的。
他思來想去,還是要向好大喜功的皇帝獻上一個大項目,使得自己不被崇禎邊緣化了才好。
也是機緣巧合,費縣一位秀才殷子新有感於家鄉百姓年年水患之苦,親自走遍了三河流域,然後上書朝廷請求治水。
這位書生的恢弘計劃,第一時間就被工部的官員斥為異想天開之舉,丟入了廢紙簍中。
雖然他此後繼續上書,依然得不到任何官員的支持,倒是成了工部官員口中的一則笑談了。
不過當吳淳夫想著弄一個大項目時,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頓時就成了他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