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28章 大項目(1 / 2)

黃立極正想說些什麼,朱由檢再次把話題拉回到了內閣報告中的數據上去了,“朝廷要求各縣上報的數據,有些人是老老實實,朝廷問他什麼,他就回答什麼。

有些人則是敷衍了事,照著黃冊上的數字就這麼抄了抄。還有些人則是把朝廷的命令當做空氣,完全是聽而不聞,連個回音都沒有。更有些人把朝廷當做了傻子,隨便偽造一份數據就上報給朝廷了。

這簡直是豈有此理,朝廷派遣他們去地方,是為我大明管理地方,不是為了地方縉紳巨室當家奴的。

徐先生和黃先生,你們兩人商議一下,對這些目無朝廷,意圖對抗中央的地方官員,要拿出一個懲治辦法出來。

朕以為,聽從朝廷命令的官員要優先提拔,那些拿朝廷命令當做兒戲的官員,該撤職的就撤職。當然朝廷也不能不警告就下手,這樣,各地官員裁撤人員就定個指標出來,免去當地官員人數的5%好了。”

黃立極頓時大驚失色,他急忙說道:“陛下,偽造數據糊弄朝廷,的確是應該懲罰,但這隻是當事人的罪過,怎麼能打全體官員的板子呢?這恐怕會引起天下的非議啊。

再說了,現在我大明的地方政府進行改革之後,這官職的空缺已經超過了待選官員的人數,如今再這麼直接斥退5%的官員,恐怕不少地方衙門就找不到人做事了。”

幾名閣臣也紛紛附和了黃立極的說法,但是朱由檢不為所動的說道:“這些上報的數據,難道地方官員會知道沒有問題嗎?

明知道有問題,也這麼閉著眼睛送上來了,不就是說明,他們畏懼地方縉紳、同僚,更有甚於朝廷麼?

他們當著朝廷的官,拿著朝廷的俸祿,卻把所謂的人情世故放在朝廷的威嚴之上。朕就要看一看,這些地方縉紳和地方官員們究竟想要做什麼?

河南這次民變,錦衣衛、都察院、刑部聯合派員的調查小組,已經查到了不少證據,這次民變不是什麼百姓暴動,而是有些士紳豪族為了對抗朝廷的糧食政策,故意煽動百姓作亂。

這些縉紳豪族,口口聲聲都說自己是忠誠孝子,朕還沒要求他們上戰場呢,他們已經想著要往君父身上捅刀子了。

這些對朝廷命令陰奉陽違的地方官員,就是我大明身體上的爛瘡,想要治好爛瘡,就要挑破它,把膿流盡了,自然就會好了。這就是長痛不如短痛。

這5%的免職名額,讓各省自己先內部推薦名單,然後朝廷再派人下去審核,達不到5%名額的,從各省主官開始免,湊足人數為止。

陝西、河南、山西、貴州、四川、北直隸這幾個地區,這次不包括在內。

至於候選官員人數不足的問題,明年、後年增加兩次小比,隻針對各省前100名舉子進行考試。通過小比考試者,進入燕京大學進行為期六個月的,預備官員學習,即可獲得授官資格。”

黃立極心念一動,便問道:“那麼原來在燕京大學學習的學生,他們是不是也能參加小比呢?”

朱由檢勉強而又輕描淡寫的說道:“隻要他們獲得了大學授予的畢業證書,就能參加小比。燕京大學的學製是2-3年,這兩次小比他們還參加不了。”

對於崇禎的說明,黃立極頓時沉默下去了。現在的燕京大學學生,大部分都是北地士子。以現在的局麵看來,將來這所大學招收的學生,也必定是北方學子居多。

如果燕京大學的畢業生們能進入仕途,那麼北方官員的勢力必然會大漲,這對於他和他的家族來說,肯定是件好事。

將來即便是他退下了首輔的職位,那些北方出身的官員,也必定會念叨他的好處,不會容許南方官員汙蔑他的身後名譽。

黃立極撇了一眼同僚,發覺這些同僚們還沒有領悟到皇帝的用意,倒是對兩次小比增加的候選官員名額有些上心了。

錢謙益聽了這個消息,頓時頗有些興奮,年初的恩科因為改了會試規則,導致許多南方士子在科舉中失利,這使得他們私下一直抱怨不已。

現在如果他把這個消息傳出去,再給自己臉上貼點金,說不得可以拉攏不少江南士子的人心。

崇禎的提議最終還是被內閣通過了,既然他們想要討好天下的士子,自然就不再反對皇帝讓人騰出職位的舉動了。畢竟皇帝並沒有讓他們做惡人,親自點名裁撤官員,隻是讓地方官員自己推薦下崗人選而已。

討論了一個上午之後,朱由檢有些精疲力竭的說道:“我看會議就到這裏吧,諸位閣臣若有事,不妨再遞折子進宮好了。”

他的話音還沒落下,吳淳夫已經迫不及待的說道:“陛下,臣有一件事想要請陛下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