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曆經風波的鄭貴妃,現在手掌中也沁滿了汗水,不過她並沒有被崇禎說的話語迷惑而失去理智。
這麼多年來幽居於慈寧宮內,她終於有時間去思考,當年究竟為什麼爭奪帝位會失敗的原因。
萬曆皇帝的正室孝端顯皇後王氏身後隻有一女,而光宗皇帝之母孝靖皇後王氏,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之母李太後身邊的宮女,光宗皇帝不過是萬曆皇帝一次亂性後的意外。
對萬曆皇帝來說,每次看到光宗皇帝就會讓他想起那次錯誤,立光宗皇帝為繼承人,無疑是在全天下百姓麵前打自己的臉,告訴天下人自己犯了錯誤而已。
更何況,萬曆皇帝並非是子嗣單薄的皇帝,除了鄭貴妃名下的朱常洵,還有周端妃名下的朱常浩,李敬妃名下的朱常潤、朱常瀛。
萬曆有這麼多婚生子女,就更沒有必要立光宗為皇太子,令自己臉上無光了。
鄭貴妃當年就是認為自己看清楚了萬曆皇帝的心思,才認為皇後之下地位最為尊貴的自己,生下的朱常洵才最有資格繼承大明的大統。
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明明擁有著充足的道理她,居然被一群文官們聯手,從大明皇帝的寶座身邊趕了下來。
到了今日,鄭貴妃終於明白了,控製這個國家的並不是大明的皇帝,而是外朝的那些文官們。
她雖然有了這個明悟而認命了,但是並不代表她會甘心於被文官死死壓了一輩子的命運。
福王能夠回京,就算是改變不了什麼,至少也能讓他們母子團聚,以她現在這樣的年紀,就算福王天天待在身邊,又能見上多久呢。
看著鄭貴妃一直糾結不語,朱由檢有些同情的說道:“福王叔父從萬曆四十二年之國,至今已經有13年沒有同皇祖鄭貴妃見麵了。
朕憐懷身世,常常覺得天下間最為悲痛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皇祖鄭貴妃同福王叔父明明身體都很安康,洛陽和京城也不算遠,卻一十三年沒能見上一麵,實在讓人扼腕不已。”
崇禎的話語,終於讓鄭貴妃對於兒子的思念衝破了最後的顧忌,她眼圈有些泛紅的對著崇禎說道。
“不知陛下說的親王守城的典故出自哪部典籍?”鄭貴妃雖然心動了,但被文官們坑了這麼多次的她,還是謹慎的先向崇禎求證了典故。
聽到鄭貴妃的詢問,朱由檢也有些為難,他說的這個故事,不過是嘉靖朝的一個典故。
嘉靖十年,世宗無子,中外憂之,行人司薛侃也不知是哪根神經搭錯了,居然以前朝典籍為由,請求世宗皇帝從親藩中擇一親王回京任守城王,以備萬一。
這位仁兄的下場自然不會太好,但是對崇禎來說,這卻是一個可借此用來引誘福王回京的誘餌。
但是鄭貴妃現在卻要問他拿出典籍,這顯然讓他有些為難,不過朱由檢隻是變了變臉色,就恢複正常的神情說道:“典籍這種東西嗎,隻要找一找總是會有的。”
鄭貴妃頓時了然了,這位少年皇帝居然是在拿傳說忽悠自己。她頓時沉下臉色說道:“陛下難道不知,外朝這些文官最擅引經據典。
陛下就算拿一本典籍在手,能否更改親王出藩後不得入京的規則尚未可知,更何況現在陛下手中還沒有典籍。
以老身看來,陛下還是不要去招惹那些外朝的文官了,也讓老身和福王繼續過些安穩的日子吧。”
朱由檢並沒有被鄭貴妃的拒絕而變得喪氣,他坐直了身體小心觀察著鄭貴妃的表情說道。
“朕聽說民間有過這麼一句話,路要一步步的走,飯要一口口的吃。引經據典同外朝文官們辯論,想要讓他們同意福王叔父回京任事,自然是機會渺茫。
不過想要讓福王叔父先回京待上一段時間,朕倒是覺得不是什麼為難的事。隻要福王叔父回到了京城,再謀求其他發展才有機會不是嗎?”
鄭貴妃同樣仔細打量著崇禎,看著一臉誠懇表情的崇禎,她實在是看不出這位少年現在是否言不由衷。
沉默了一會之後,她才謹慎的問道:“不知陛下有什麼辦法,能讓常洵回京看看老身。”
朱由檢胸有成竹的分析道:“文官們能用來反對福王叔父回京的手段:不過是一個聯合上疏,借親王出藩後不得回京的祖製反對;再一個便是煽動民間輿論,言福王叔父回京乃是有不軌之心罷了。”
鄭貴妃頓時坐直了身體,對著崇禎點了點頭說道:“不錯,這些文官翻來覆去就這麼兩招,但是天下百姓還就是吃他們這一套。士林風潮煽動起來之後,文官就會以此為借口,阻止陛下行事了。陛下對此可有什麼對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