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慘淡經營 第254章 紡紗的瓶頸(2 / 2)

“回陛下,小民張進和,隻要能給一部紡車讓小民修改,3天之內小民就能完成。”張進和完全不顧及伯父張滿的眼色,大包大攬的說道。

“好,朕答應你。文思院的大使在麼?”朱由檢回頭叫了一聲。

大使趙德川立刻上前向崇禎行禮,躬身等候著皇帝的命令。“給他需要的材料和人手,讓他去試驗,朕3日後再來看看能不能做成新的紡車。”朱由檢毫不遲疑的說到。

視察完文思院,準備離去時,站在文思院門口的朱由檢對著張省聲說道:“把1萬9千擔棉花做成棉布出售,就能賺取5萬銀兩以上的利潤,看起來利潤不少。

但是,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六個月之內完成,還是更久的時間內完成,這個區別就很大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利潤,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任何推動節約人力及時間的技術,都要重視起來。

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這個穿衣還排在首位。大明邊軍以北方為人數最多,但是偏偏北方能種植棉花卻不能紡紗織布,導致每年都要從南方調運上千萬匹棉布北上。

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在北方織布的問題,不僅運河的船運可以減輕壓力,而且北方百姓的穿衣問題也能夠解決。

更重要的是,如今漕運混亂不堪,朕卻隻能睜一眼閉一眼,無非就是京師及遼東諸軍的糧餉及寒衣,都需要依靠漕運解決。

古人雲:投鼠忌器,正是目前漕運問題的最好寫照。唯有解決了,穿衣吃飯問題不再依靠這條運河,朕才有這個底氣去動漕運這個難題…”

聽到崇禎對自己如此推心置腹,張省聲頓時恭敬的回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好好整頓文思院,把這個紡織業在京城建立起來的。

還有一事,臣請陛下恩準。這內城所居住的大多數都是官宦、商人居多。如果要開設這個紡織廠,勢必要招募居住在外城的普通百姓,如此一來他們每日進出城門甚為不便。

所以臣希望,這個紡織廠能夠開辦在崇文門外,外城地方空曠又能方便百姓上工。”

“行,就照你說的去做。那些遣散出宮又無處可去的宮女,你要優先照顧她們進廠…”

返回宮內的時候,天色已經開始黯淡下來了。連續奔波了兩天,也沒怎麼好好休息,朱由檢正想用完了晚膳,今天就早點休息的時候,呂琦捧著一堆折子走了進來。

王承恩看著已經在連連打著哈欠的皇帝,不由下意識的說道:“陛下龍體欠安,今天不如早點歇息,這些奏章還是明日再看吧。”

朱由檢強忍著疲憊感,對著呂琦問道:“都是些什麼奏章,有什麼比較重要的嗎?”

呂琦低著頭回道:“其他到沒什麼,不過有兩份奏章也許陛下應該先看看。一份是錦衣衛對兵變的調查報告,還有一份是吳芳元的報告。”

朱由檢揉了揉眼睛,對著王承恩說道:“替朕泡一壺濃茶來,要紅茶。報告朕就不看了,呂琦你讀給朕聽聽吧,先讀吳芳元的報告。”

吳芳元的報告很簡單,兵變時外出劫掠財物的京營士兵,雖然對被強迫交出這些財物不滿。但是因為煽動兵變的軍官們已經逃亡,而另一半沒有進城的京營士兵及遼東軍,虎視眈眈的在邊上監視著,這些士兵們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交出了劫掠來的財物。

當然交出的財物不可能是全部,一些可以藏匿的細軟還是被他們隱匿下來了。

而之後,按照皇帝的命令對京營士兵預發兩個月的糧餉,這些士兵的怨氣也就大部分消失了。

不過吳芳元指出,雖然京營士兵的怨氣基本散去了,但是各個營頭對於裁減京營軍士數額不滿的刺頭,並沒有就此接受現實。

這些人都是各營將主從街頭招募來的所謂勇士,或是在京營內混久了的兵痞。

他們以往都是各營將主用來控製底層士兵的助手,也是被這些將主們認為可以拿出來充當門麵的各營骨幹軍士。這些人除了糧餉不會被克扣外,還不時的會得到一些小賞賜,因此生活上比一般軍士好的多。

他們這些軍中的兵痞們,沒有侍弄田地的手藝,也不肯老老實實的做什麼建築工人,真要讓他們上遼東去和建奴作戰估計也是要跑的。

不過就此把他們除去軍籍,放回地方去,估計地方也是要遭殃的。因此吳芳元建議把這些人另起一營,然後讓他們遠離京城,既能消滅京營內鬧事的隱患,也能保護地方上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