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是背逆人們的習慣路線的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在致富的道路上,真正的贏家畢竟是少數,添財之道往往是別開生麵的,逆大多數之所想的反向操作,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代社會股票盛行,越來越多的人投入股市交易。股市上的投資者有兩種類型:一種投資者以專門購買被人們看好的績優股而著稱,是成長取向型投資者;另外一種投資者恰恰相反,他們買進價格便宜的股票或“垃圾股”,稱為價值取向型。
大多數股票投資者都對股票理論書、股評家深信不疑。他們總是以傳統觀念提出:業績決定一種股票的好壞,投資者要緊緊盯住上市公司的業績,在業績上升時購買。而對於那些收益連續數次下降的上市公司股票,就算其股價再低都不要購買,“垃圾股”碰不得。然而,在美國的一家金融管理公司卻專門購買那些所謂的“垃圾股”,與傳統的投股理論相悖,卻又能年年大贏大賺。據悉,該公司在1970年至1984年的14年間總收入不斷上升,這不禁使那些股民驚詫萬分,也令股票專家們大跌眼鏡。該公司的總經理正是黎巴倫,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說起大企業家、金融管理家,總給人一種兩裝革履、珠寶滿身、氣宇軒昂的印象。然而,在這位總經理身上卻找不到一點點類同。在他身上見不到商界大老板的氣度,也沒有筆直合身的西裝,而經常是皺巴巴的兩裝、逐漸消瘦的身體,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沒有人會相信這個形象的背後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機構總經理,但這卻是事實。
黎巴倫對金融投資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走進他的辦公室,迎麵赫然貼著一張“錯就是對”的大幅字條。他認為“垃圾股”是一種大有利可圖的廉價交易。“垃圾股”在一些基金經理眼裏沒有前景,甚至因怕影響年終業績報告而被拋棄,然而,這些股票的價格經過無數次下跌,等跌到底時,就不會叫人擔心了。而如果公司經營發生轉機,收益突增時,股價肯定大幅度增長,以此獲得巨大利潤。
專門購買眾人拋棄的股票,違背學理,恰恰是黎巴倫的聰明之舉,使得他相悖於傳統投股方式,一次次地賺足了錢。
不久前,美國股市出現低迷、不景氣現象,大多數投資者擔心許多美國公司會因業務收效不好而倒閉,但黎巴倫先生卻相信這些公司的生存能力。那些人人避之、幾乎破產的公司對於他而言特別有吸引力。他指示計算機程序編製員建立一個“企業複蘇”數據庫,通過電腦指令以每股4~12元的價格買進大量低價股票。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投資僅一年就得到了100%的收益,在當時成為一段傳奇。
1984年,黎巴倫先生大量購買那些被人們認定增長前景十分悲觀的股票,或許是受股票專家的影響向,這些股票的價格被大眾壓得特別低。然而,事實證明,那些所謂股票專家們的推測是錯誤的,並且相當差勁。在不久後,他們所購買的“垃圾股”效益突增,一個個脫穎而出,價格相當可觀。當人們認識自己當初所犯的錯誤時,已經太遲了,等他們反過來追購這些股票時,正是黎巴倫收取豐厚利潤的時候。這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黎巴倫先生以成本極低的價格買進大量的股票,而後再以數倍賣出,可想而知他獲得多大的利潤了。
1988年,由於黎巴倫先生前幾次對股票市場的衝擊,人們都爭相仿效起來。黎巴倫先生也感覺到了某些機構同他一樣在大量收購一些廉價股公司,企圖兼並。於是,他見機行事,迅速製定了一個“接管”政策,推選收購這些將成為兼並對象的公司股票,企望他們日後為自己的企業做鋪墊。他的計算機開始適時地發出買進指令,他的計劃在一步步地實行。
但黎巴倫先生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人。他的頭腦靈活、善於思考、機智應變,在進行“接管”政策的同時,還會根據市場行情,適時地進行一些其他投資策略,這些策略包括高收效股、小公司股、資產股、低市盈利股以及專門生產消費品的高增長公司股票。記得有一次,他發現某些公司在收購自己公司的股票,立刻想到這些公司可能已經了解到了某些還沒有反映到市場的內幕消息。想到這兒,他就立刻改變了起初的“接管”政策,及時跟進那股勢力。
據悉,從公司成立到1989年的l9年間,黎巴倫基金總收入超過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3.5個百分點。通過這些事實存在的數據,他的逆向思維賺錢理論慢慢被人們認可,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他會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