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陳景潤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母親生了12個孩子,隻有六個活了下來。小景潤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排行老三,家裏人都叫他“老三”。陳景潤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親都在郵政部門任職,父親職位最低,也還是一個郵政局的局長。陳家也算是個富裕家庭,這個老三,天性內向,不善言談,不喜歡跟人交流,常常是一人獨處,不肯跟大夥搭幫,大家都覺得老三是個“小怪人”。
“小怪人”有個好習慣,那就是愛看書,書中有著引他入迷的東西。父母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不斷地給他買書,所以他床頭、桌上放了一堆堆各式各樣的書。兄弟姐妹們在一起時,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同學好友來玩時,他總是躲在房裏看書,有時強行拉他一起玩,他也是抱著本書跟在後麵應付著,不一會兒他就又溜了,藏在一個別人找不著的角落裏,或在桌子底下,或在樹叢裏,哪怕那裏很髒,有蒼蠅蚊子叮咬,他都不在乎。大家又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書蟲”。
小景潤吃穿都不講究,衣服是哥哥換下來的,吃飯時總是千呼萬喚才過來,又總是第一個丟碗跑走。有時候連母親的油煎雞蛋沒上桌,他就抹著嘴看書去了。叫他回來再吃,怎麼哄勸,他都無動於衷。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中間,就數他長得瘦弱。所以,母親特別留心在飯菜齊全後再叫他出來吃飯,或者第一個叫他,把他拖著上桌。他吃飯像是應付麻煩差事一樣,匆匆吃完了就把飯碗一推,一扭身跑去看書。他當時並沒有認識到時間是生命,但在他的心裏,時間就是知識,看書比吃飯有滋味。他這種心情,母親很能理解,從來不責怪他,隻是親切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小三子,吃慢一些,別噎著了!多吃點嘛!身體更重要!”
1944年春,陳景潤從小學畢業,進入剛剛創辦的三元縣立初級中學讀書。學校設在山上的一座破廟裏,條件很差,外麵下雨,教室裏也下雨。
在學校裏,陳景潤年齡小,又體弱多病,常有同學欺負他。陳景潤受了欺負也沒人聽他傾訴委屈,隻好憋在心裏。他覺得自己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中都很孤獨,這時候他喜歡上了數學,覺得滿心的憂鬱在數學演算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排遣。在中學時期,陳景潤的性格變得更內向了。
讓陳景潤覺得幸運的是,在這個偏僻的山區學校裏,他得到幾位知識非常淵博的老師的教誨。這些老師是從淪陷區遷到三元來避戰禍的大學教授或講師。陳景潤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這些老師,他們十分喜歡這個勤奮的學生。這些老師也以豐富的學識贏得了陳景潤的尊敬。在老師們的影響下,陳景潤進一步迷上了數學,以至於演算數學題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陳景潤後來回憶道:“這幾位老師培養了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我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我後來之所以能在數學方麵取得一定成績,追根溯源,應當說是取決於這個階段的學習與生活。”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景潤一家回到了福州。他的母親積勞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以前,陳景潤雖然缺少母愛,但畢竟還有母親的照顧,而現在他永遠失去了母親,心情十分悲痛。
1947年,陳景潤考上了福建英華中學念高中。他是幸運的,在這所學校他又碰到了使他永遠忘不掉的數學老師沈元先生。沈老師課講得非常好,深入淺出又很有趣味性。陳景潤聽了沈老師的課,覺得眼界大開,第一次聽說數學分為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大部分。沈老師告訴學生們,純粹數學是研究數與數之間的關係與空間形式。在數與數之間關係的研究中,討論整數性質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數論。17世紀法國大數學家費馬是西方數論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古代數學家也對數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周脾算經》是最古老的古典數學著作。還有一部《孫子算經》,其中有條餘數定理是中國人首創,大軍事家韓信曾運用它來點兵,後來傳到西方,被命名為“孫子定理”,這是數論中的一條著名定理,在近代數論研究中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祖衝之算得的圓周率π的密率也比西歐早1000年。13世紀後半葉,更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高峰。沈老師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數學,將來為祖國的數學事業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