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咿呀學語時,他就和兩個姐姐跟隨著母親一起來到北京,住進當時最著名的清華學府西院。父親鄧以蜇是中國現代傑出的哲學家、美學家和教育家,時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小稼先的童年時期,一直在父親身邊長大,深受學者父親和清華校園儒風的熏陶。他十分聰明,又很好學,五歲時就裝著許多一般孩子所沒有的中外文化知識上學讀書,小學階段一直品學兼優。

鄧稼先13歲那年,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北平(即北京)淪陷。日本侵略者一下子遍布京城。

一天,父親原來的一位朋友夾著偽政府的公文包到鄧家來拜。沒想到,那位朋友剛剛進門看到父親,準備要打招呼時,平時一直都很和氣的父親竟勃然大怒,很嚴厲地質問他:“你來這裏幹什麼?”那位朋友一時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呆在那裏。父親指著朋友的公文包說:“我這裏不歡迎你這樣的人來。”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鄧稼先的父親是嫌棄自己為日本人扶植的偽政府工作。朋友羞得不知道怎麼回答。父親大聲地嗬斥:“你給我出去!”這一聲把房裏看書的鄧稼先兄弟驚呆了。這件事,給小鄧稼先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當時日本侵略者規定:凡是中國的老百姓從日本哨兵麵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小鄧稼先雖然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但是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對此很是憤怒,可是他沒有能力免除人們所遭受的這種屈辱。他寧肯繞道走冤路,也不去向日本侵略者行禮,他不能讓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受到玷汙。

國家的危險迫使小鄧稼先時常去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和一群思想激進的同學一起聚會、議論,他的思想越發成熟。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大地上越來越猖狂。每次他們占領了中國的一座城市或者是在戰鬥中打敗了中國軍隊,他們都會強迫中國人上街開會慶祝勝利。這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肉體的屈辱,更是一種心靈的折磨。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不去遊行就會被殺頭。

有一次,日本侵略軍又逼迫市民和學生開會遊行。鄧稼先知道以後很是氣憤,但是沒有辦法,必須得去參加遊行。當遊行剛剛要開始的時候,他就扯碎了發給他們的小紙旗,但是自己心裏覺得還是不解氣,於是他又把破碎的小紙旗扔在地上踩了一腳。鄧稼先這才覺得自己心裏舒服了一點兒,但是沒想到他的這一舉動被穿著便衣的狗腿子看到了。後來,狗腿子就找到了校長,要求校長交出這個膽大的學生,校長知道是鄧稼先做的,但是出於對自己學生的愛護之情,就把這件事情搪塞過去了。後來校長便來到鄧家,對鄧稼先的父親說:“鄧先生,這樣下去太危險了!這件事情早晚會被人密報的,你想個辦法趕快讓他走吧!”

父親看到事情已經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隻好讓鄧稼先離開北平去避難。臨行前的晚飯很豐盛,但誰也吃不下去,父親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從未有過的眼光看著鄧稼先,過了很久,才堅定地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像我這樣,不要學文。學科學對國家更有用。”鄧稼先把這句話一下子就印在腦子裏了。就這樣,16歲的鄧稼先懷著滿腹的心事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北平。

那時候,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遷到昆明後,聯合辦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鄧稼先逃到昆明,在朋友的幫助下安頓下來。稼先立即投入緊張的複習迎考當中,第二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係。雖然是抗戰的極端困難時期,學校的條件極為簡陋,生活十分艱苦,但聯大師生都憋著一口氣,捏著一把勁,決心“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因此,教師敬業,學生好學。“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師生們高唱著聯大的校歌工作著、學習著、生活著、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