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1 / 2)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的一戶楊姓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楊武之當時在安慶市的一所中學(位於懷寧)教書,對懷寧深有感情,所以給孩子取名為“振寧”。

在小振寧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去美國留學了。他的幼年,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那時軍閥混戰,常常打到合肥來,亂軍一到,母親就抱著兒子驚惶地“跑反”,奔鄉下,躲山洞。

楊家是個大家族,“振”字輩的就有33人,振寧是這個大家族裏的長房長孫,整個家族對他寄托著厚望。母親羅孟華是個善良、堅強且有理想的女性,在生命時常受威脅的時候,還堅持教子識字,一筆一畫地寫好,認認真真地教會。兒子是個極聰明的寶貝,一教即會,過目不忘,人稱“神童”。楊振寧為此很感激母親,終生不忘,曾這樣回憶說:“我四歲的時候,母親開始教我認方塊字,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共教了我3000多字。現在,我所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兩倍。”

六歲那年,楊武之從美國學成回國,先在廈門大學執教,小振寧就跟母親高興地來到這個南方海濱城市,進入小學正式讀書。因有母親的家教墊底,他國文課學得特別輕鬆,不費勁就拿到高分。他把精力主要用在數學上,並漸漸產生了興趣,成績也是不錯的。最讓他頭疼的是手工課,因為他天生是個左撇子,拿筆、用筷子都不方便,母親費了好大一番精力才讓他把吃飯、寫字改成了用右手,可是他打乒乓球、彈彈子、扔瓦片,仍舊自然地用左手。有一次用泥巴捏公雞,他花了很大氣力做出來後,大家忍不住笑了起來,都說不是一隻雞,而是一節藕。父親告訴他,人的左腦控製右手,而右腦控製左手,而手對腦也有反作用,雙手靈,大腦聰。他明白這個道理後,下決心練習右手,終於右手靈活起來了。

楊振寧隨父母在廈門隻住了一年多,因父親受聘到清華大學數學係當教授,又隨父母來到北平。當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楊振寧因為有當過洋博士的父親的庇護,不缺衣食,生活在美麗安靜的清華大學校園中,很少與校園外的社會接觸,因而能夠幸運地度過一個平靜的童年。

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小學讀書,學校的條件不錯,老師和校舍在當時的中國都是一流的。他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課餘時間,他和同學們在校園中到處遊玩,在草地上打滾,比賽爬樹——他幾乎爬遍了校園內的每一棵樹。

小學畢業後,楊振寧進入北平崇德中學讀書,這也是一所不錯的中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楊振寧家搬回了合肥老家。可合肥也不得安寧,經常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當日軍進逼南京,合肥也人心惶惶的時候,父親做出了決定,攜帶家人逃往昆明。一路上,楊振寧全家人曆盡辛苦,途經漢口、香港、越南等地,繞道來到了昆明。

到昆明後,父親受聘到西南聯大教書,楊振寧進入昆華中學二年級學習。當時四處流亡的中學生非常多,學籍各地不一,比較混亂,因此教育部在1938年夏天公布了一項措施:中學生不需要文憑,可以憑同等學曆報考大學。楊振寧在流亡途中一有時間就抓緊學習,功課不但沒落下,反而自學了高年級的課程。於是,他在少讀一年高中的情況下,以同等學曆參加了高考,並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南聯大。這一年他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