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教師家庭裏。父親李卓侯先生是個出了名的好塾師,他教書認真,非常愛護學生。李先生的先祖原姓“庫裏”,是蒙古族人。由於家境貧寒,無法生存,先祖從內蒙那邊討飯南下,流落到湖北黃岡回龍山,與漢族兄弟們居住在一起,和睦相處,後來改為“李”姓。李四光排行老二,父親給他取名叫“仲揆”。小仲揆天資優厚,聰明可愛,咿呀學語時就抱著父親的書本好奇地翻著瞧著,父親高興極了:“好小子,愛念書太好了,為父會滿足你的!”在兒子兩三歲時就開始教他識字,小仲揆記性很好,進展很快,四五歲時肚裏就裝進了兩千多漢字,還有不少唐詩宋詞和童話故事。
小仲揆是個好動腦筋的機靈鬼,凡是新鮮東西他都愛靠上去瞅一瞅,歪著小腦袋想一想,非得琢磨出其中的“奧秘”來不可,當“弄清所以然”之後,他就自己動手去設計、去製造。舊時過大年,特別是元宵節,不論富戶還是窮家,家家門前都掛個大紅的門打,到了晚上更熱鬧,大半的小孩差不多人人手裏總提著個點蠟燭的花燈。一般孩子隻是到時候要個燈籠來比好看,湊熱鬧,而五歲的小仲揆卻另是一番做派:他在節前就坐在屋後親手製作燈籠,先將竹子割成篾片,再將篾片刮成絲條,按照自己的設計,別出心裁地編紮成他想象的神話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哪吒、或各種動物如牛、羊、馬等,而後再糊上紅色、粉色的彩紙,還自己用毛筆在上麵寫個“福”字。過節的晚上,一排燈籠串掛在門口,點上蠟燭後,真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吸引著左鄰右舍的孩子前來觀看,連大人們都為他的聰明和好手藝感到驚訝。
李四光父親是教書先生,沒有時間照顧家裏,家裏的活全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肩上。那時候,生產技術很落後,人們吃的米不是用機器來去皮,而是要全靠人力。一家人吃的米全靠母親一個人來踩踏板舂米,每當聽到“咚、咚”的聲音,小李四光就知道是母親又在舂米了,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放下書本跑過去對母親說:“我也來!”
可是,踩沉重的石杵踏板即使對大人來說也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更別說小小的李四光了,他隻能踩幾下就踩不動了,隻能讓母親來踩。看著母親累得汗流滿麵,可是自己又幫不了,小李四光很心疼又很著急,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一天,他從外麵找來了繩子,綁在了石杵的另一頭,然後自己站在踏板上,拉著繩子的一頭,當往下踩踏板時,也用力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而且比以前省力多了。母親看著在踏板上的像個小大人的兒子又是歡喜又是心疼。
這種愛動腦筋、喜歡思考的習慣伴隨了李四光一生,他以後的任何一項發現與成功,都離不開這樣的好習慣。
六歲的小仲揆在私塾讀書,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虛心好學,勤奮刻苦,白天聽先生講課,晚上跟哥哥一起在燈下做作業,背古文詩詞,在同齡的孩童中,他的成績總是最優秀的。
小仲揆漸漸長大了,誌向也越來越高遠了。聽說武昌城裏的高等小學堂,課程多種多樣,除了學習詩詞古文外,還有算學、地理、體育、美術,以及許多有趣的手工技術活動,他心裏十分向往。
1902年秋,李仲揆在父親的鼓勵下,從回龍山趕到武昌高等小學堂報名。路上,他坐著小船,看到帝國主義的軍艦耀武揚威,橫衝直撞,便說:“他們這麼欺負人,就沒人管嗎?”那船老大說:“他們在軍艦上支著大炮,清政府都不敢管,咱老百姓哪管得了?”到了漢口,他看到城裏有的建築很古怪,便對船老大說:“這房子怎麼這樣古怪呢?”“聽說那是帝國主義的租界,連住在那邊的中國人都由他們管。”船老大說。
帝國主義的侵略魔爪,深深刺痛了少年李四光的心。他立誌要考上高等小學,學好本領,將來為中國人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