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席勒曾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們一起到劇院觀看預演。歌德稍稍有些神經質,動不動就發脾氣,說話語氣全用命令式;而席勒則作風完全相反,他始終在稱讚演員較為精彩的一麵。劇本是席勒的作品,因而兩人都懷著滿心的歡喜。不料一看預演,發現已經到了正式上演的前一天,主角仍沒把台詞背熟。歌德不禁勃然大怒:“你們到底幹什麼去了,這樣怎麼能上演!”在歌德的斥責下,主角抓緊時間拚命背台詞,但到了第二天上演,仍然明顯地有些結結巴巴。第一幕結束後,席勒來到後台,用雙臂使勁地擁住對方說:“演得不錯,相當成功,說話語氣也很恰當……”聽了這些話,那位演員精神倍增,信心完全恢複。在以後的幾幕中,台詞都流利地背誦了出來,演技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台下掌聲雷動。
遭人斥責,一般人都會感到緊張。一定的緊張對人有好作用,但緊張過度會使人心理、表情等變形,做事情變得畏首畏尾,越發不順利起來。所以一味的斥責,讓人無法忍受,會使人不是拚命反抗,就是破罐破摔,或者有人會對之產生“抗體”,對你的斥責司空見慣,置若罔聞,到頭來讓你徒費唇舌。
那麼,對於人與人的衝突,怎樣做才中庸之道呢?
了解自己的性格。如果自己的性格剛烈,就要克製自己,要發脾氣時,不如先抽身離開,等自己冷靜下來再處理問題。對他人訓斥是沒有好效果的,對方要麼雖表麵忍受,不反抗,但內心是恨你的,要麼被你的怒氣點燃,於是發生尖銳的衝突,事情的結果更壞。
明白自己的位置。你手上有權,並不必然就有隨便罵人的權力。以勢壓製人,以權傲視人,以錢欺負人,都是浮淺之人。心裏容忍不了別人,同時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境地。在自負者眼裏,別人都是無能無用之輩。不允許別人比自己有能力,這樣的人周圍不會有多少朋友,他的事業很難成功。
清楚自己的狀況。對方向你發火,你要以柔克剛,不能對著來,等對方火發完後,再陳述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指責對方不該發火。老子說,剛強處上,柔弱處下,柔弱可以勝剛強。你讓事實證明自己是對的。或者幹脆走人,頭頂處處有藍天。如果你覺得對方發火是有理由的,那就多檢查自己的不是。
(十)不誠乎身——不做兩麵三刀、陽奉陰違的人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
不僅儒家經典中強調“誠”,法家《韓非子》中也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是反映姑息而表麵掩飾的做法。巧詐乍看之下,好像是機靈的策略,但是時間一久,周圍的人反抗的可能性會提高。
相反,“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行為或許比較愚直,但是會贏得大多數人的心。韓非子認為,與其運用巧妙的方法來欺瞞他人,不如誠心誠意地來對待別人。
有種人喜歡運用巧詐,其實,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古今無多大差別。喜歡詐術的人,雖然能一時欺瞞別人,也能獲得利益。但是,久而久之,就一定會露馬腳。失去別人對你的信賴,最終不但獲利不多,反而損失更大。而拙誠的人也許不會一下子就抓住人心,但是時間一久,他的誠意就會逐漸滲入人心,贏得大家的信賴,從而獲得事業成功。正可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兩麵三刀、陽奉陰違的人慣用的“巧詐”方法是阿諛奉承,其奉承他人是有目的的,他會捧一個人,也會毀一個人,所以在與人交往中最好與阿諛奉承的人保持一段距離。如果他生活在你的身邊而你又擺脫不了他,那麼,你就在心裏與他保持距離,不能被他的幾句奉承話把你變成了一個平庸的愛聽假話的人。
如果有人阿諛逢迎,極盡奉承之能事,作為我們是心悅誠服地領受,還是回避拒絕?接受了這種奉承,隻能使小人得意,拒絕了這種奉承,於人於己都是有益的。
溜須拍馬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情,而且在有些時候,我們都自覺不自覺地就拍了別人的“馬屁”。當然也會被別人自覺不自覺地拍了自己的“馬屁”,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拍馬屁”與“被拍馬屁”,本來也沒有什麼太多的壞處,大可不必過於在意。然而就領導而言,對於“被拍馬屁”這件事還是應該多注意才是,尤其不能對“拍馬屁”者大開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