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又出麵向回紇族的首領做工作,使他們答應了唐朝的五條要求,並對唐朝皇帝稱兒稱臣。這樣一來,唐德宗既擺脫了困境,又挽回了麵子,十分高興。唐朝與回紇的關係終於得到和解,這完全是由李泌曆經艱苦,一手促成的。唐德宗不解地問李泌,“回紇人為什麼這樣聽你的話?”
如果是一個浮薄之人,必然大誇自己如何聲威卓著,令異族畏服,顯示出自己比皇帝都高明,這樣一來必然會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滿。李泌卻是一個極富處世經驗的人,他對自己一字不提,隻是恭敬地說:“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靈,我哪有這麼大的力量!”
聽了這樣的話,德宗能不高興,能不對李泌更加寵信嗎?
將自己辛苦得到的成績歸於他人,是有點舍不得,心裏難以平衡。可是你細想一想,你做出了成績,誰來表彰你,誰來給你發獎金,不是你的領導嗎?你把功勞給了他,他會虧待你嗎?如果你非要從狼嘴裏奪肉,大飽了口福之後又怎麼辦呢?怕是連命都保不住,你說你苦心得到那塊肉還有什麼意義呢?
除了將功勞送給領導,還得在必要時將過錯留給自己。作為下屬,不僅要善於推功,還要善於攬過,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多數領導願做大事,不願做小事;願做“好人”,而不願充當得罪別人的“醜人”;願領賞,不願受過。在評功論賞時,領導總是喜歡衝在前麵;而犯了錯誤或有了過失後,許多領導都想縮在後麵。此時,就需要下屬出麵,代領導受過或承擔責任。
田叔是西漢初年人,曾經在劉邦的女婿張敖手下為官。一次張敖涉嫌與一樁謀殺皇帝的案子有關,被逮捕進京。劉邦頒下詔書說:“有敢隨張敖同行的,就要誅滅他的三族!”
可田叔不計個人安危,剃光了頭發,打扮成一個奴仆模樣,隨張敖到長安服侍。後來案情查清,與張敖無關,田叔由此以忠愛其主而聞名。
漢武帝非常賞識田叔,便派他到魯國去出任相國。魯王是景帝的兒子,自恃皇子的特殊身份,驕縱不法,掠取百姓財物。田叔一到任,來告魯王的多達百餘人,田叔不問青紅皂白,將帶頭告狀的二十多人各打50大板,其餘的各打20大板,並怒斥告狀的百姓道:“魯王難道不是你們的主子嗎?你們怎麼敢告自己的主子?”
魯王聽了很是慚愧,便將王府的錢財拿出來一些交付田叔,讓他去償還給被搶掠的老百姓。田叔卻不受,說道:“大王奪取的東西而讓老臣去還,這豈不是使大王受惡名而我受美名嗎?還是大王自己去償還吧!”
魯王聽了心裏美滋滋的,連連誇讚田叔聰明能幹,辦事周到。
像田叔這樣,將功勞歸於領導,將過錯留給自己,哪一位領導會不喜歡他呢?
大凡領導,管轄範圍的事情很多,但並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願意幹,都願意出麵,都願意插手,這就需要下屬在關鍵時刻能夠出麵,代領導擺平,甚至出麵護駕,替領導分憂解難,這樣必能贏得領導的信任和賞識。
小張是某縣委辦公室的科員,經常會遇到上訪者要求見領導解決問題的事情。領導精力有限,如果事事都去驚動領導,勢必影響領導集中精力做好全局工作。每當有來訪者吵鬧著要見領導時,小張總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勇敢地站出來,分清情況,解決糾紛,進行協調,必要時還使用強製手段把問題處理好。經常能夠獨自解決一些無理取鬧、胡攪蠻纏的事件,不怕得罪人。對一些重大問題也是先調查清楚,安撫好上訪者之後,再向領導請示,從不讓領導直接麵對棘手的問題。無論大事小情他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眾人心服,同樣也獲得了領導的讚揚。
像小張這樣的下屬,哪個領導能不需要呢?這就是領導所讚美的實幹家,他比整天跟在領導後麵隻知道看領導臉色行事,遇到點大事就往領導後麵跑的人要好得多。
一家飯店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社會公眾的投訴。電視台記者在這家飯店采訪時,最先碰到了該飯店經理的助理小王,小王最怕這種陣式,怕被別人逼問,就對記者推卸道:“這件事我不清楚,我們經理正在辦公室,你們有什麼事直接去問他吧!”這下可好,記者闖進經理辦公室,把經理“逮”個正著,經理想躲也躲不開了,又毫無心理準備,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采訪。事後,經理得知小王不僅沒有給自己擋駕,還把自己給推了出來,很是生氣,把小王給炒了魷魚。
在工作中,經常會有一些比較艱難而且出力不討好的任務,一般情況下領導也難以啟齒對下屬交代,隻有靠一些心腹揣測領導的意思,然後硬著頭皮去做。做好了,領導心裏有數,但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表揚;做得不好,領導怪罪,承受著,到時候領導會“認賬”的。可是在這種關鍵時刻不能擋駕反而出賣領導的人,領導就不會饒恕了。
(十)不尊不信——如何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感激
富貴者君子之餘事,仁義者賢達之常跡。
——盧照鄰《對蜀父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