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人的品位與修養:誠則明(5)(1 / 3)

蔡元培到北大的那一天,北大師生照例列隊相迎。像往常一樣,工友們向新來的校長鞠躬。出乎人們的意料,蔡元培立即給工友鞠躬還禮,這麼一個名人、大校長給工友鞠躬,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此舉震驚了北大校園。蔡元培對於所有北大中人,都能一視同仁,從無尊卑之分。老北大的人,不論師生員工,都稱蔡元培為“蔡先生”,幾十年來一直如此,從不稱他的名號和職稱。這反映了老北大的人對蔡先生的景仰和熱愛。

蔡元培的確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認識人,使用人,關愛人。用人得當,各盡其才,使每個人都能發出自己的光和熱。他在學問上雖不是一個專家,但對儒家思想特別精通,在為人處世上,通達事理,明辨是非,不固執,無偏見,胸襟豁達而又虛心,對不同主張、不同才品的人都能兼容並包。

中庸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孔子認為君子是可以對不同的人進行調和,因而是大公無私的。蔡元就是這樣的君子,他說:“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並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他在延聘教員時,不完全依據資曆,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由於重視延聘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各方麵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使北大的教員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

再來看個故事:有個英俊的年輕人在森林裏迷路3天,水盡糧絕,筋疲力盡,最後昏倒在地上。醒來以後,他發現自己躺在一間小木屋裏。他左顧右盼,看到一位醜陋的巫婆走進門來,年輕人萬分感激地說:“是你救了我嗎?我非常感謝你。”

巫婆用沙啞的聲音說:“年輕人,正是我救了你。你必須答應和我結婚,以報答我對你的恩情。”

年輕人一臉難色,心裏很不情願,但巫婆畢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所以隻好同意與她成婚。

結婚那天,巫婆在喜宴上的吃相很難看,還不時發出難聽的怪聲,不知道有多少客人因此而私下竊笑。可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年輕人忍受著這樣的窘境。

晚上兩人一起進人洞房,巫婆脫下禮服,就在那一瞬間,年輕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巫婆搖身一變,竟變成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

少女對年輕人說:“因為你容忍我在喜宴中的放肆行為,所以我決定每天有12小時變成美若天仙的少女。由你決定我是在白天變還是在晚上變,一旦決定就不能反悔。”

年輕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選擇。如果選擇在白天,帶著美若天仙的少女出門,可以讓人羨慕,但晚上卻必須和醜陋的巫婆共枕;如果選擇晚上,白天就得忍受眾人的指指點點,但卻可以與美若天仙的少女共度良宵。這兩種選擇都不是最理想的,於是年輕人歎息道:“我的確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這樣吧!你自己決定要扮演什麼角色,我不幹涉你的生活。”

巫婆聽了很感動、很開心,溫和地說:“謝謝你對我的包容,我現在的決定是,每天24小時都是美若天仙的少女,時時刻刻與你相伴在一起。其實,我本來就不是巫婆,而是一個留戀人間的仙女。我之所以變成巫婆,是為了尋找一個能真正包容我一切缺點的伴侶。”

我們遇到的絕沒有像這個年輕人那樣大的考驗,而他都能有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醜陋的妻子,我們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呢。

(十二)仁者靜——成大事者須有一顆不浮躁的心

致虛靜,守敬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道德經》

儒家推崇“知者動,仁者靜”的人品氣質,動不是盲動、躁動,靜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達到一種和諧圓融的狀態,而其中主導的精神是“誠”,誠則明,明白,明朗,不犯糊塗,不衝動。現在浮躁成為人心的通病,心不靜,而處處亂動,結果招來的是打擊和痛苦。

不僅儒家推崇仁靜,老子也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牝常以靜勝牡。”虛則能守,靜則能觀。人的心靈本來就是虛明寂靜的,昏昧紊亂是為私欲所蔽。致虛守靜就是去私、去欲,使本心回複到本性的清明寂靜,以使其不為外物攪擾,體察其萬物演化與歸根,並悟道修道。靜不僅能察,也能勝躁、勝動,以靜致動是也。虛靜的優勢還在於能成己、成物。

李嘉誠先生深味中庸做人的智慧,他說:“人有五商(智商、情商、財商、逆商、心商),若想人生成功,須五商俱備。在我看來,五商無一不可從中庸中獲益。”李嘉誠11歲那年,來到香港。到了14歲,由於父親去世,他輟學打工。再後來,他舅父讓他到他的鍾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從他年紀輕輕就不肯接受幫助而要自己闖這點上,就表現出獨立和自信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