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一護用藥理基本理論(3 / 3)

2.胎盤屏障:是指由胎盤將母體與胎兒血液隔離的屏障,其通透性與一般細胞膜相似。實驗證明,幾乎所有母體所用藥物都能程度不同地進入胎兒體內。某些藥物對胎兒發育有損害,故妊娠期間應禁用或慎用。

3.血-眼屏障:包括血-房水屏障和血-視網膜屏障。采用全身給藥方法,很難再眼內達到有效治療濃度,采用結膜囊給藥、結膜下給藥或球後注射給藥,既能提高眼內藥物濃度,又能減少全身不良反應。

(五)組織、器官血流量藥物分布的快慢與組織、器官血流量有關。高灌注量的心、肝、肺、腎和腦組織,藥物分布速度快、藥物多;而低灌注量的肌肉、皮膚、脂肪等組織,藥物分布速度慢、藥量少。

三、藥物的代謝

代謝(metabolism)又稱生物轉化,是指藥物在體內發生的化學結構的變化。大多數藥物經生物轉化後失去藥理活性成為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稱為滅活。但有的藥物如地西泮、水合氯醛等,其代謝產物仍具有藥理活性;少數藥物如環磷酰胺等,隻有經過生物轉化才具有藥理活性;也有的藥物如青黴素等,不經生物轉化,而是以原形由腎排泄。

藥物在體內生物轉化的方式有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藥物進行生物轉化有賴於酶的催化,體內藥物代謝酶可分為兩大類:

(一)非特異性酶:一般指肝髒微粒體混合功能酶係統。此酶係統可轉化數百種化合物,故肝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該類酶存在於肝細胞的內質網,故又稱為肝藥酶。肝藥酶的活性和數量個體差異性較大,受遺傳因素、年齡、營養、病理狀態及藥物作用的影響。能使肝藥酶活性增強或合成增多的藥物稱為藥酶誘導劑,如苯妥英鈉、利福平等;能使肝藥酶活性減弱或合成減少的藥物稱為藥酶抑製劑,如異煙肼、西咪替丁等。經肝藥酶催化代謝的藥物與藥酶誘導劑或藥酶抑製劑合用時,應注意調整劑量。

(二)特異性酶:催化特定的底物,如膽堿酯酶選擇性降解乙酰膽堿。

四、藥物的排泄

排泄(excretion)是指藥物自體內以原形藥或代謝產物經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體外的過程。藥物排泄的途徑主要是腎,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汗腺及乳腺等。

(一)腎排泄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經腎排泄的方式主要是腎小球濾過,其次是腎小管的分泌。當腎功能不全時,藥物排泄速度減慢。有些藥物經腎小球濾過後,又有部分被腎小管吸收,重吸收量的多少,與藥物的脂溶性、尿量和尿液酸堿度有關。脂溶性藥物重吸收較多,水溶性藥物重吸收較少;尿量增多,尿液中藥物濃度降低,重吸收減少;尿液pH能影響藥物的解離度,因而也影響藥物在遠曲小管的重吸收。弱酸性藥物在堿性尿液中解離增多,重吸收減少;在酸性尿液中解離減少,重吸收增多。弱堿性藥物與之相反。利用這一規律改變藥物的排泄速度,如弱酸性藥物巴比妥類中毒時,靜滴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促進巴比妥類藥物的解離,以加快排泄,達到解救中毒的目的。

藥物在腎小管內隨尿液的濃縮而濃度逐漸升高。有的藥物如鏈黴素,在腎小管內濃度可比血中濃度高幾十倍,有利於泌尿道感染的治療,但也增加了對腎的毒性作用;有的藥物在腎小管的濃度超過了其溶解度如磺胺藥,可在腎小管內析出結晶,引起腎損害。故腎功能不全時,應禁用或慎用對腎有損害的藥物。

有些藥物由腎小管主動分泌排泄,相互間有競爭性抑製現象,如丙磺舒與青黴素同用,兩藥競爭腎小管細胞上的有機酸載體轉運係統,丙磺舒可抑製青黴素主動分泌,提高青黴素血藥濃度,提高抗菌作用。

(二)膽汁排泄的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可經膽汁排泄進入腸道,隨糞便排出。隨膽汁排泄的抗菌藥物如利福平、多西環素等,因在膽汁中的濃度較高,有利於膽道感染的治療。有的藥物經膽汁排泄,在腸道再次被吸收入血,形成肝腸循環,以致藥物排泄緩慢,作用時間延長,如洋地黃毒苷、地高辛等。

(三)其他排泄途徑因乳汁比血液略酸,又富含脂質,因此,脂溶性強或弱堿性藥物易由乳汁排泄,有的藥物可對乳兒產生影響,如嗎啡、氯黴素等,故哺乳期婦女用藥應予注意;某些藥物也可經唾液腺排出,且排出量與血藥濃度有相關性,可作為無痛性藥檢的采樣。有的藥物還可經肺、胃腸道、汗腺等排泄。

知識三血藥濃度變化的時間過程

一、時量關係和時效關係

用藥後血藥濃度隨時間變化,藥效也隨時間變化,一般血藥濃度與作用強度呈平行關係。血漿藥物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用時量關係來表示;藥物作用強度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用時效關係來表示。

時量(效)關係曲線可分為以下三期:

(一)潛伏期是指從用藥到開始呈現治療作用的時間。此期主要反映藥物的吸收並到達作用部位的過程。靜脈注射時無明顯潛伏期。

(二)持續期是指藥物維持治療作用濃度或最低有效濃度的時間。此與藥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關。此期內的高峰濃度(峰值)與劑量有關。

(三)殘留期是指藥物濃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濃度以下,雖無療效,但尚未從體內完全消除。為了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防止蓄積性中毒,應測定病人的血藥濃度,以便確定合理的劑量和給藥間隔時間。

二、房室模型

房室模型是指定量分析藥物在體內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型。這裏所指的房室並非解剖學上分隔體液的隔室,而是反映藥物分布狀況的假設空間,凡攝取或消除藥物速率相似的組織器官均可劃歸為同一房室。

(一)一室模型藥物進入體循環後迅速分布,並在血液與細胞間液之間達到動態平衡,此時整個機體可視作單一房室,此房室的容積就是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容積。用血藥濃度的對數與時間相對作圖,時量曲線呈單指數衰減,即藥物從體內消除的速率常與血藥濃度成正比。

(二)二室模型多數藥物吸收後首先分布到血流豐富的組織器官(中央室),然後再分布到血流較少的組織器官(周邊室)。

三、動力學過程

動力學過程是指體內藥物轉運或消除的速率過程。按藥物消除速率與血藥濃度之間的關係特征,可分為兩類:

(一)恒比消除又稱一級動力學消除,是指藥物在單位時間內按恒定百分比(恒定比例)消除,使血藥濃度逐漸降低,大多數藥物的消除屬於這一類型。

(二)恒量消除又稱零級動力學消除,是指藥物在單位時間內按恒定數量進行消除,即每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量相等。當用藥量過大時,血液濃度超過機體恒比消除能力的極限時,機體隻能以恒定的最大速度使藥物自體內消除,待血藥濃度下降到較低濃度時,又可轉化為恒比消除。

知識四藥代動力學基本參數及其概念

一、半衰期

半衰期(t1/2)是指血漿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它反映了藥物在體內的消除速度,由於多數藥物是按恒比方式消除,其半衰期是固定的。一次給藥後,經過5個半衰期,血中藥物濃度消除約97%,可以認為藥物已基本消除。臨床采用口服或肌注多次給藥時,常以半衰期為給藥間隔時間,以維持體內相對穩定的有效濃度,如每隔一個半衰期重複恒量給藥一次,體內藥量將逐漸累積,給藥5次後(即經5個半衰期),基本達到穩態血藥濃度(Css),此被稱為坪值。此時藥物的吸收量與消除量幾乎相等。由於達到穩態血藥濃度越早,藥物的療效出現越快,所以,當病情需要藥物迅速顯效時,可采用首次劑量加倍的方法,即可在第一個半衰期內達到穩態血藥濃度的水平,以後每次給常用量,予以維持。首次加倍的劑量稱為負荷劑量。如磺胺甲噁唑的半衰期約為12小時,每日2次給藥,首次加倍,以期在第一個半衰期內達到穩態有效濃度。肝、腎功能不全時,藥物半衰期可明顯延長,易發生蓄積中毒,應予注意。

二、表觀分布容積

表觀分布容積(Vd)是假定藥物均勻分布於機體所需要的理論容積,即藥物在機體分布平衡時體內藥量(D)與血藥濃度(C)之比值。計算公式為Vd=D/C。

Vd取決於藥物的脂溶性、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和組織蛋白的結合程度。脂溶性低、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組織蛋白結合率低者,易滯留於血液中,Vd減小。相反,則易於從血液進入組織,Vd增大。若測得某藥的Vd為5L,表示此藥基本分布於血漿;若Vd為10~20L,表示藥物分布於細胞外液;若Vd為40L,表示藥物分布於全身體液;若Vd為100L以上,則表示藥物集中分布於某器官。

三、清除率

清除率(CL)是指每單位時間內從體內所清除的藥物表觀分布容積數,即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容積體液中的藥物被清除,計算公式是CL=K·Vd。

多數藥物是通過肝生物轉化和腎排泄從體內消除,因此,CL主要反映肝、腎的功能,不受血藥濃度的影響。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應適當調整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時間,以免過量蓄積中毒。

四、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是指藥物吸收進入體循環的藥物相對量和速度,即生物利用度取決於藥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藥物的吸收程度用給藥後的時量曲線下麵積(AUC)來估算,通常吸收量越大,曲線下麵積越大。

藥物的吸收速度可通過測定給藥後的最大血藥濃度(Cmax)和達峰時間(Tpeak)來評價。一般來說,吸收越快,曲線上升越陡,Cmax越大,Tpeak越短。因此,生物利用度還反映吸收速度對藥效的影響。

(梁淑俊張瑩)

任務四理解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藥物的作用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藥物作用增強或減弱,甚至發生質的改變,除前述的影響因素外,還與以下幾個方麵有關。

一、機體方麵

(一)年齡

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肝腎功能、體液與體重的比例、血漿蛋白結合量等可因年齡而異,年齡對藥物作用的影響在小兒和老年人方麵體現的尤為突出。一般所說的劑量是指18-60歲成年人的藥物平均劑量。

老年人由於各器官功能逐漸減退,特別是肝、腎功能逐漸減退,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能力降低,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用藥劑量一般約為成人的3/4。在敏感性方麵,老年人與成年人也有不同。老年人對中樞神經抑製藥、心血管係統藥、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的敏感性高,易發生不良反應,應當慎用。

小兒各種生理功能,包括自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與成年人有很大差異,對藥物的處理能力差而敏感性高,以致影響某些藥物的肝髒代謝或腎髒排泄而產生不良反應或毒性。如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肝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結合能力尚未發育完整,應用嗎啡將導致呼吸抑製;新生兒的血-腦脊液屏障發育尚未完善,藥物容易分布到腦內產生不良反應。

(二)性別

除性激素外,性別對藥物反應通常無明顯差別,但婦女有月經、妊娠、哺乳等特點,用藥時應予注意。月經期應避免使用作用強烈的瀉藥和抗凝藥,以免月經過多。妊娠期,特別在妊娠早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胎兒畸形或流產的藥物。哺乳期婦女應注意藥物可否進入乳汁,對乳兒產生影響。

(三)個體差異

在年齡、性別、體重相同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對藥物的反應是相似的。但少數人也存在質和量的差異,其中量的差異表現為高敏性和耐受性,如有的患者對某些藥物特別敏感,應用較小劑量即可產生較強的作用,稱為高敏性。與此相反,對藥物的敏感性較低,必須應用較大劑量方可呈現應有的治療作用,稱為耐受性。有的藥物長期反複應用後,也可出現耐受性,但停藥一段時間後,其敏感性可以恢複,此稱為後天耐受。質的差異有變態反應和特異質反應,後者多與遺傳缺陷有關,如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服用磺胺藥、伯胺喹易引起溶血反應。臨床用藥時應予注意。

(四)病理狀態

病理狀態可以使效應器官對藥物的反應性或使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發生改變,從而影響藥物的作用。如阿司匹林隻能使發熱病人體溫降低,而對正常體溫無影響;有機磷農藥中毒病人對阿托品的耐受性增強,用量增大;肝、腎功能不全者,藥物的作用和半衰期將發生改變等。

(五)心理精神因素

病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可影響藥物療效,如焦慮、恐懼和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可使病情加重,藥物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治療作用。臨床護理工作者應給予積極的心理治療,鼓勵病人戰勝疾病,以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二、藥物方麵

(一)藥物的化學結構

一般來說,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其作用相似,如苯二氮卓類藥物均具有鎮靜催眠抗焦慮作用。但有些藥物化學結構相似但作用相反,如維生素K與華法林化學結構相似,卻分別具有促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二)藥物的劑量

劑量就是用藥的分量。在一定範圍內,劑量越大,血藥濃度越高,藥物作用也越強,但超過一定範圍,則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臨床用藥時應嚴格掌握用藥的劑量。

無效量:是指由於用藥劑量過小,不出現任何作用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