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關於養腎補腎的學問(六)(3 / 3)

因此道家長生十六字訣,通過“一吸便提,氣氣歸臍”,通過提肛導引,溫補陽氣,並以“一吸便咽”,補火配水,兩者相互配合,補陽滋陰,使身體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

如何練習“十六字訣”?

“長生十六字訣”具體做法較為簡單,略得空閑,行坐臥姿勢均可。先平心靜氣,輕輕吐氣三口,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舐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臍下一寸三分丹田氣海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即提肛)以意力提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起,直至後頂至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即腦海),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

“咽津”可以幫助補腎嗎?

咽津是一種常用的養生方法,古代稱為“胎食”。如《漢武內傳》所載:“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中醫曆代醫家認識到口中津液對人體大有益處,是人體健康和長壽的寶貴物質,應該咽下。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提到“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

道家養生家對練功過程中產生的唾液,稱之為“金液還丹”,淙淙咽下以歸丹田,即可以養生。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髒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穴位按摩療法是近幾十年來開展的一門新型學問,它起源於古老的推拿療法,後世的按摩醫師汲取針灸治療學的精華,將經絡學說與髒腑學說有機結合到推拿按摩治療中,從而形成了這樣一種跨學科的新型治療體係。具體的講,穴位按摩是按摩師用推拿手法對治療穴位進行刺激,這種以手(指)取代針刺的治療方法,由於其無痛苦性,並且帶有推拿的優勢作用,一問世即得到患者的熱烈歡迎。

第八節穴位按摩養生

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有哪些?

穴位按摩手法來源於推拿按摩手法,但由於其作用點為比較局限的經絡穴位,因此穴位按摩主要以手指的擠壓、旋轉、叩擊為主,配合掌部的刮擦、搓揉類手法。總之,根據不同部位的穴位,操作者可以將其手指及手掌模擬出針刺、刮痧及按摩多種療法的效果來。

按法包括指按法、掌按法和肘壓法,指按法是用拇指指腹部按壓體表穴位,要求要貼近皮膚,不可移動,用力由輕到重,體會“按而留之”感覺,不可以猛施暴力。指按法適於全身各部,刺激量較大,具有祛寒止痛、活絡通經、解鬱散結等效果。掌按法是用單掌或雙掌重疊,肘壓法用肘尖按壓,方法同指按法,前者適用胸腹腰背部,後者適於肌肉較厚部位,如臀部和腰背部。

叩擊法根據叩擊的部位不同,有指尖擊、掌擊、側擊和拳擊。要求分別用指尖、掌側小魚際、拳背等垂直叩擊體表穴位。用勁要快速短暫,均勻而有節奏,不能有拖抽動作。該法適於腰背部、臀部、四肢及頭麵部,力量視部位而強弱不等,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一指禪推法屬於擺動類手法,要求沉肩、垂肘、懸腕,用拇指羅紋麵或偏鋒著力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運動,注意壓力、頻率、擺幅要均勻,頻率每分鍾120~160次。本法可用於全身各部穴位,與機體接觸麵積小,深透力大,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祛瘀散積、健脾和胃等作用。

摩法屬摩擦類手法,包括掌摩法和指摩法。操作者分別用掌麵或示、中、環指指麵附著於選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掌指做節律性環旋動作。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擦法分別用掌根、大魚際或小魚際附著在選定部位,腕關節伸直,手指自然伸開,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運動,帶動手掌作直線來回摩擦移動。掌下壓力不宜過大,但幅度要大。動作均勻,呼吸自然,不可屏氣,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適於肩背、胸腹、腰背和四肢等部位,刺激量中等,柔和溫熱,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健脾和胃等功效。

推法用指、掌根、魚際或肘部著力於選定部位,緊貼體表做單方向的直線移動,速度要緩慢,用力要均勻,適於胸腹、腰背及大腿部,力量中等,可以舒筋活絡、開鬱散結、消腫止痛。

拿法用拇指與示、中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提捏肌肉。要求一鬆一提,用力均勻,由輕而重,有節律性,不可暴力,或用指尖摳抓。常用於肩、頸和四肢,力量較大,具有舒經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祛寒除濕等作用。

有哪些常用的補腎養生穴位及自我按摩手法?

擦湧泉穴①定位:足趾蹠屈時,約足底(不包括趾部)前1/3凹陷處。②操作:用一手小魚際緊貼足心湧泉穴,快速用力擦,以發熱為度。兩腳交替。③主治:可治療足涼、頭痛、咽喉腫痛、眩暈、失眠等。

按揉腎俞穴①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②操作:用兩手掌掌根緊按腰部腎俞穴,旋轉用力按揉,酸脹為止。③主治:腰酸腰痛、活動不利、腹瀉、月經不調、遺精陽痿、遺尿等。

按揉足三裏①定位: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②操作:以拇指按同側足三裏穴,其餘四肢附於小腿後,向外按揉20~40次。③主治:胃痛、嘔吐、泄瀉、失眠、頭暈、下肢痿軟無力、癱瘓等。

按摩下腹部丹田(氣海)①定位:腹正中線,臍下1.5寸。②操作:兩手掌重疊,用掌摩法在氣海穴上做環旋運動,同時要有一定的按壓動作,順時針方向20次,逆時針方向20次。③主治:氣虛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腹瀉、便秘等。

按摩關元穴①定位:腹正中線,臍下3寸。②操作:同按摩氣海穴方法。③主治:疲勞、乏力、腹瀉或便秘、月經不調、遺精、早泄。

揉按百會穴①定位: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②操作:用中指或示指指腹由輕漸重向前揉按百會穴20~30次。③主治:內髒下垂、脫肛、頭痛、耳鳴、失眠等。

擦腰①操作:兩手掌掌根緊按腰部,用力上下擦動,要快速有勁,到發熱為止。②主治:腰痛、遺尿、遺精、耳鳴、失眠等。